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广州市环境保护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附工程项目)

2016-12-20 09:00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脱硫脱硝超低排放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的环保科教体系

(一)完善环保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加大环保科技投入,主动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全面对接“水、气、土”三大行动计划,实施一批重大环保科研项目,攻克一批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全面提升我市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精准施策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制定实施《广州市环境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建设广州市环境科研和科技成果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加强环保人才体系建设。

坚持“以项目带动科研,以科研培养人才”,全面加强我市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环保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加强环境宣教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全各级环保宣传教育机构和队伍建设,在各区级环保部门设置专门的环保宣教职能岗位,由专人负责区内环保宣传教育工作。推进环保宣传教育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市级环保宣教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区级环保宣教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80%以上。

(四)强化环境公益宣传教育。

构建多渠道、全方面的环保宣传新机制。协调市委宣传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宣传和生态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宣传形式,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强化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结合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建设环保宣教基地,为广大市民提供接受环保宣传教育、亲身体验环保生活的场所。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补充环保宣传普及的手段和措施,开拓适合网络时代的环保宣传新渠道。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培育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引导公众提升生态环保意识和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发展和培育环保社会组织,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关心、理解、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宣传推广适用农村的节能减排技术,引导农民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五、构建基于环保大数据和“互联网+”应用的智慧环保体系

(一)大力推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创新应用。

建立全市环境信息大数据平台,整合市、区两级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排放、环评审批、排污许可、环境执法、环境管理等数据,实现数据集成、动态更新和联网共享,逐步形成一个业务信息化全覆盖、业务办理智能化、业务应用聚集化的一体化环境管理体系。以环境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建设由市、区环保部门、排放企业及公众三方共同参与的污染源协同监管平台,实现监管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公众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信息协作、互联、互通和共享。

建立以环境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平台,逐步形成基于环境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控制单元、大气环境公里网格、“一线三区”(指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区、大气环境空间管控区和水环境空间管控区)为基础的环境管理系统。

(二)推进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建设。

完善环境数据统一规范体系,强化环境统计与数据质量控制。加快区级基层环保部门信息机构建设,提高区级环境信息机构达标率。到2020年,市级环境信息机构力争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区级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达标率力争达到80%以上。

根据上级要求,开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状况调查、地下水污染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相关工作,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基础信息库。加强环境统计能力,梳理污染物排放数据,实现污染源年度数据动态更新。

第六节锐意改革创新,健全制度体系

一、完善环境综合管理制度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与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统筹机制。完善组织体系和工作协调机制,依托市环保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架构,增设生态保护统筹协调职能。

构建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和多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制度,完善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机制,联合工商、城管、水务、农业、林业、交通、海洋、地质、卫生等部门的力量,实施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多方参与,形成整体合力。

(二)推进“多规融合”。

搭建基础数据底图、空间数据库衔接规范,搭建规划协调技术平台。将“一线三区”(指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区、大气环境空间管控区和水环境空间管控区)作为环保、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审批或立项评估的底线指标和重要依据。建立完善规划沟通协作常态化机制。

(三)实施绿色发展与环境竞争力评价管理。

建立市一级绿色发展与环境竞争力评价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我市与国内外大城市绿色发展与环境竞争力、各区绿色发展与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引导我市及各区提升绿色发展与环境竞争力。各区政府定期对辖区绿色发展与环境竞争力评价开展系统研究,建立评价结果分析与对照整改提升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

(四)开展环境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

实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对接近或达到警戒线的地区实行限制性措施。合理设定资源能源消耗上线,全面实施水资源、建设用地、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2020年底前组织完成各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评价,超过承载能力的区要调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

二、完善环境法治

(一)完善地方环保法规规章。

适时修订现行法规,建立与新形势、新情况相适应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修订《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广州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定》《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广州市声环境功能区区划》等;制定《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定名)》,开展广州市落实主体功能区相关的配套环境政策研究,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二)加强环境司法建设。

全面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完善环保部门与司法机关办理涉嫌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重大案件会商和督办制度以及案件移送、联合调查、信息共享等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

推进生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强化公民环境诉权等司法保障,细化环境公益诉讼程序。支持检察机关、有关社会组织等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2016年底前,研究制定并试行《广州市举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奖励办法》,鼓励公众举报生态违法行为。

延伸阅读:

中国环保产业政策一览及发展前景分析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