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案例|老树开新花 工业厂房的“海绵化”改造之路

2017-08-07 09:12来源:海绵城市公众号作者:应蓉蓉关键词:雨水花园雨水利用海绵化改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城市的扩张使老的工业厂房建筑夹杂在新建成的区段中,显得格格不入,城市规划也有意识地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许多工业厂房建筑因此开始丧失物质功能,被长时间地被空置、遗弃,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双修”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旧工业用地得到治理、更新和再利用,单一的厂区景观逐步改建为多样的城市特色景观和宜人社区。

工业厂房进行“海绵化”改造,在改造过程要求尊重自然发展,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在设计中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实现场地材料的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和废弃物,并保留当地的文化特点。

其中,高效率地利用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是凸显“海绵化”改造的重要手段,也是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通过雨水利用,解决大部分的景观用水,甚至能够完全自给自足,实现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在设计中,回收的雨水不仅用于水景的营造、绿地的灌溉、还用作周边建筑的内部清洁。

三种类型厂房海绵化改造特点

分为三种类型:

“大工厂”——大型工厂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主要分布在河流、港口等城市主要水系附近。如何保留水的元素,重新利用已经被挤压和掩埋的自然水系,已经成为该类工厂海绵改造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中工厂”——让区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是其海绵改造的重要作用。结合竖向及地表径流分析,合理布置相关的海绵设施是其改造的重点。

“小工厂”——在花园中办公,“包袱”变财富,雨水花园为城市“解渴”。如何将一个个小的海绵细胞扎实落地并实现其雨洪调蓄功能是其改造的重点。

案例一: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德国北杜伊斯堡风景园公园位于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后工业化时代,无数的老工业厂房和构筑物很快淹没于野草之中,其旁的埃姆舍河及其支流也被重工业所污染。

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希望通过这个方案使该地区成为居住和办公区,并有就近休息的绿地,景观必须是生态的、功能的、美观的,工业历史的痕迹要看得出来,要有休憩和运动场。

1丨面临问题

原先的厂房及设备已颇具规模,要拆除重建的成本非常昂贵;

受重工业影响,当地的土壤、水质以及生物多样性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治理污染需要大量资金;

公园的管理费用庞大。

2丨设计思路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3丨公园水设计

将原有的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

利用冷却槽、沉淀池构建水循环系统,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提高抗洪能力和补充地下水源;

在水渠岸边相应设置风塔,利用风能构建水循环的竖向流动环节。


延伸阅读:

深度|海绵城市 聊聊加利佛尼亚怎么做的

原标题:老树开新花,工业厂房的“海绵化”改造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雨水花园查看更多>雨水利用查看更多>海绵化改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