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其他监测评论正文

治理监测数据造假的路有多长?

2017-10-17 08:50来源:中国生态资本网作者:冶华关键词:环境监测污染监测环境监测数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比污染更可怕的是监测数据造假。

环保产业数万亿蛋糕,第三方监测企业一定是率先受益的,如果监测数据造假,不仅使监测体系名不副实,更难说对环境的治理效果是有效的。

监测数据造假泛滥的近几年里,打击造假的政策也层出不穷。如,2015年6月环保部制定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被移送公安拘留。

2015年12月底,环保部公布《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涉及目标考核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将考核结果降低等级或者确定为不合格,情节严重的,取消授予的环境保护荣誉称号;涉及县域生态考核的,视情节严重程度,建议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减少或者取消当年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

2017年1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行为的,应当从重处罚。

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对环境监测造假祭出重锤,重点解决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影响,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等问题,为破除不当行政干预,规定“谁签字谁负责”。

可以看出,对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行为,历年都有政策性规范措施,而且逐年趋严。但,数据造假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

对于企业来说,环境数据造假屡禁不止是因为造假成本低、收益大;而对于第三方监测企业来说,也是造假利益链的关键一环;对于地方来说,环保高压的政治环境下,好看一点的监测数据,减轻考核压力、实现环境质量达标等目的。

某省专门负责监管的领导就指出企业环境数据造假的成本就80元~100元,却可以节省几十万元的环境处理成本。显然企业通过环保数据造假来掩饰自己排污,赢得生存机会和黑色利润。

即便造假被发现,惩处成本也很低,如,2015年山东腾跃化学危险废物研究处理有限公司监测台账弄虚作假被曝光后,仅仅被罚10万元,第三方监测企业也不过是因为没有及时检修设备而被惩处区区5万元,更有屡屡造假后的第三方监测企业成为如今资本市场的佼佼者。

今年4月,在环保部发布空气质量机动督查情况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津、廊坊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一个“依然”包含太多含义,难说不是曝光、查处、再曝光的恶性循环。

如果不对造假者零容忍,不对监管不力者和造假者同样给予重惩,数据造假就难以见效。如果造假的企业无恙,监管不力者无恙,排污“沉疴”就会难以根治。

当然,监测数据造假更深的社会“沉疴”在于,地方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产业升级千丝万缕的关联和亲缘关系,只有把这三者深层次的关系捋顺,才是治理根本。

在造假和排污仍旧是企业获得生存之道的形势下,这条利益链就无法斩断,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故意进行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行为,虚假编造环评报告的行为,就会存在。

今年5月,石家庄市对在线监测数据涉嫌造假的在线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的6家在线监控设施不正常运行的单位处以罚金,当事人被行政拘留,并劝告涉嫌在线监控设施运行不正常、数据弄虚作假的第三方运营公司退出石家庄市场。

虽然石家庄“劝告”的方式是否有效有待商榷,至少,“退出市场”这种断腕方式值得探讨,如果各地都能逐出弄虚作假的第三方运营机构,并进行公示,同时严控其他地市接纳有污点的企业,才显威慑力。当然,这需要对造假行为的惩处和地方考察指标同时作出改变。

有时候,改变仅仅需要一个通道,一扇门。如果不去推,有谁知道那扇门不是虚掩着的?

延伸阅读:

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原标题:治理监测数据造假的路有多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监测查看更多>污染监测查看更多>环境监测数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