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案例】湖北土壤修复创新势头强

2017-12-05 09:24来源:中国化工报关键词:土壤修复异位修复土壤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结合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于近日完成历时8年的搬迁任务,区内99家化工企业全部搬迁,并及时跟进开展土壤修复和转型升级工作。作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区,硚口区为当前各地正在开展的化企搬迁整治工作积累了经验。

突破瓶颈打破垄断

土壤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重要资源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据了解,从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首次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及工矿业废弃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土壤环境状况堪忧。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土壤修复技术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使用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是异位修复技术,原位修复技术大都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在众多土壤修复技术中,填埋/阻控、固化/稳定化、矿山生态恢复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而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多项抽提技术、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制度控制与工程控制技术等仅有部分应用。

从技术装备来看,现有的修复技术和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或者在国外引进的基础上改装适用。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打破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壤修复之路。其中创新是关键,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推动土壤修复技术的进步。”中冶南方都市环保环境修复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归强说,“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技术,自己的装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自己的土壤修复事业。”

抱团创新成果显著

据了解,湖北土壤修复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研院所、技术企业等单位的通力合作。

2011年5月,全国第一个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这个由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局组织,中冶南方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成立的联盟,联合了中国地质大学、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业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配合协调机制,共同推进土壤修复产业发展。

2016年11月,经湖北省科技厅同意,湖北省土壤及地下水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包含了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业内企业。

“公司还建立环境治理与污染修复研发实验室,进行自主研发。实验室配备了多台大型高精度分析检测仪器设备,技术力量雄厚,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归强说。

在土壤修复技术中,相较于异位修复,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难度大,对设备的要求高。都市环保公司在广州某污染场地修复项目中,根据工程项目实际需要,自主研发COO-21和COO-22两种原位化学药剂,同时配套设计了原位强推注射修复处理系统以及原位高压旋喷修复处理系统,取得了显著的修复效果。

据介绍,都市环保公司在化学淋洗技术、土壤修复设备的自主技术创新以及固化稳定化技术方面,都加大了自主研发力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热脱附设备,设计处理能力达到20~30吨/小时。经过处理后,土壤污染物去除率高达99.9%,热脱附尾气污染物焚毁率达99.999%以上,与国外同类热脱附设备相比,可降低运行成本20%。这些自主创新研发的技术和设备已应用于湖北某染料厂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治理项目、湖北某垃圾填埋场环境整治项目、广州某地块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项目等众多工程项目中。

联合修复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的土壤修复技术普遍存在重土轻水的现象,而污染场地却是由土壤和地下水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只注重土壤修复而忽视地下水必然会造成二次污染。归强认为,必须将水土共治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我国污染场地中污染物种类众多,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各异,加之复合污染现象普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同,传统单项修复技术往往很难达到修复目标。

“发展联合修复技术将是大势所趋。”归强说,同时,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修复设备和检测设备。例如微生物修复的菌剂制备、有机污染土壤的热脱附或蒸汽浸提、修复过程及修复后环境监测等,加快研发并应用基于设备化的场地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技术也是未来土壤修复的发展趋势。(蔡友恒 杨晓龙)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异位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