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该类型地下水污染程度与污染源渗漏范围及渗漏量,以及岩溶含水层渗透性、厚度等有关,与降雨关系不明显,污染动态属于持续型污染,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
3.3 贵州息烽交椅山地下河系统污染分析
系统上游的磷石膏库建在向斜核部松子坎组(T₂s)地层分布区,场址 选 择 的 原 意 是 利 用 松子坎组(T₂s)地层的隔水性能作为库区的防渗隔水层,并利用 负 地 形 的 优 势 作 为 库 容。但 是,由 于 库 区T₂s地层厚度较薄,且下伏茅草铺组(T₁m)地层的岩溶极为发育,库区使用4年后,在磷石膏的重压以及酸性水的浸泡和侵蚀下,库区 T₂s地层底板发生岩溶塌陷,导致大量的磷石膏和废液直接灌入地下河管道,造成了地下河系统严重的污染,当时废液渗漏量高 达 353.27 m3/h。由 于 地 下 河 出 口 紧 邻 乌江,造成乌江严重污染,使得出口以下乌江水从清澈
该类型污染多发生在岩溶管道发育区,污染物通过落水洞、天窗等直接注入地下河管道,污染动态属于灌入型污染。
3.4 广东广花盆地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分析
由于广花盆地内工业发达,工业用水需求强烈,因此在盆地内部建有机民井40余口,主要为机井开采。由于开采井过密,开采强度大,形成了区域性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降落漏斗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加大了孔隙水和岩溶水的水力梯度,增加了孔隙水越流补给下伏岩溶含水层的强度,使得孔隙含水层中的污染物逐渐入渗补给岩溶含水层。对系统内27个机井进行采样测试,结果
该类型污染发生在双层结构的地下水系统中,污染过程较为缓慢,污染入渗方向为垂直方向,污染动态属于越流型入渗污染。
4 讨论
根据污染源特征、污染过程、含水层结构及含水介质特征等,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模式可以归纳为4种类型:间歇型入渗污染、持续型入渗污染、灌入型污染和越流型入渗污染。
1、间歇型入渗污染。主要发生在裂隙型或管道型岩溶含水层中,污染物在降雨的淋滤作用下通过岩溶裂隙入渗含水层或岩溶管道内,造成岩溶地下水污染(图6)。该模式受降雨影响明显,降雨前后水质差异较大;如缺少降雨外因,经过长时间地下水循环,该模式污染可自行修复,水质逐渐变好。该污染模式主要分布在岩溶较发育但土壤层较厚的岩溶含水系统内。
2、持续性入渗污染。主要发生在裂隙岩溶含水层中,污染物在系统上游通过岩溶裂隙持续性入渗岩溶地下水系统中,造成岩溶地下水污染(图7)。该模式与污染源的渗漏量相关,但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如不做好污染源防渗措施,该模式污染不可自我修复,水质始终较差。该污染模式主要分布在岩溶较发育但土壤层较薄的岩溶含水系统内。
3、灌入型污染。主要发生在管道型岩溶含水层中,污染物通过落水洞、地下河入口、天窗等直接灌入地下河管道中,造成地下水污染(图8),该模式中污染速度快、规模大、污染物集中、污染程度高,极易引发大规模的饮用水安全事件。该污染模式主要分布在消水洞、天窗附近有污染源的管道型岩溶含水系统内。
4、越流型入渗污染。主要发生在双层结构地下水系统中,上层为孔隙水含水层,下层为岩溶水含水层(图9),受污染 的 上覆 孔 隙 水 通 过 越 流 补给 的方式进入下伏的岩溶含水层中,该模式中污染速度缓慢,污染方向以垂向为主。该污染模式主要分布在埋藏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内。
上述污染模式会随着污染源特征、污染过程、含水层结构及含水介质特征等条件发生改变而变化。在间歇型入渗污染模式和持续性入渗污染模式中,污染过程的改变(间歇性污染或持续性污染)会直接导致两种模式的相互转化。含水层结构及含水介质特征的变化也会改变污染模式,如在间歇型入渗污染模式中,如果发生岩溶塌陷,污染物可能直接进入管道造成污染,则该模式变为灌入型污染模式。污染源分布特征的变化同样会改变污染模式,如在灌入型污染模式中,污染源从天窗或消水洞移至他处,则该模式可能会变为入渗污染模式。
5 结论
通过对污染源特征、污染过程、含水层结构及含水介质特征等方面分析,将西南地区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模式归纳为4种类型,分别为间歇型入渗污染、持续型入渗污染、灌入 型污 染 和 越 流 型 入 渗 污染,其中灌入型污染规模大、速度快、危害广,而剩余三种模式污染较为缓慢,不易被发现,但一旦污染则具有不可逆性。
针对目前存在的岩溶地下水污染情况,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1)加强岩溶地下水动态监测;(2)加强岩溶地下水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村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3)调整产业结构,关停岩溶地区重污染企业;(4)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岩溶地下水的污染;(5)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现场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强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高能环境继2017年凭借“填埋场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及
日前,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推进陇东、宁东、蒙西、陕北、晋西等能源基地的煤炭矿井水综合利用。在矿井疏干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前提下,具备条件地区可推广用于农业灌
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思路,主要包括:明晰地下水系统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从土水协同的整体视角看待场地修复与风险管控;针对实际场地阴阳离子复合、多阳离子复合等复杂的多金属污染特征,根据场地特征精准开发风险评估工具;研发适合复杂污染体系的新型多金属稳定化材料;完善评价其长效性的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并开展长期监测,构建长效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强化“调查评估—修复/风险管控—安全回用后期监管”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加快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或指南。
摘要:为查明河北某电镀污染场地Cr6+的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并对其可能影响的污染范围及风险进行预测,采用取样化验、三维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污染场地在未进行人工干预治理时,污染物受到地下水流向和含水层介质的影响,在电镀废水停止泄露后的180d内,调查区西南部大片区域的地下水有被污染的风险。
随着黑臭水体治理深入,我国污水处理系统进入提质增效阶段,这一阶段有哪些目标?该如何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5月24日,北控水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薛晓飞先生做了题为“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的分享,从国情国策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污水处理系统新阶段提质增效的现状和途径进行了解读。
摘要: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是开展地下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由于地下水系统的隐蔽性、复杂性以及污染物的多样性和多源性,使得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研究面临挑战.如何快速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准确识别污染来源是地下水污染识别与溯源研究的关键.
精准防治健全地块污染调查与监测体系。地块土壤污染调查是开展有效地块土壤污染防治的前提。“十三五”以来,我国地块土壤污染调查法规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摘要:本文以东营某固体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为例,分析了非正常工况持续泄露条件下固体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中Cd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一旦发生事故,渗滤液将会通过第包气带渗入至地下水中,从而造成地下水污染,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经预测事故状态下,对孔隙水影响有一定影响,影响范围较小。从水平
导读:近年来,中国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十分突出,已成为土壤环境治理修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多介质界面是控制场地系统复合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关键。因此,开展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机制研究,对于认知场地污染成因与治理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引言:石油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在能源、材料、化工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石油在开采、加工、储藏、运输及使用等环节的非正常泄漏会造成土壤及水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来,国外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和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了很多实用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和理论知识,包括物理法、水
雨水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城市受纳水体:溪流、湖泊、河流和海洋受纳水体有多种规划用途:●雨水输送(降低洪水风险);●完善生态系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态多样性);●非接触式娱乐(公园、景观和游船);●接触式娱乐(游泳);●供水水源。1、城市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达到峰值流量的时间提前●径流量
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主要采用物理法修复技术、化学法修复技术、生物法修复技术和复合法修复技术。其中,生物法修复技术因其投资小、维护简单、修复率较高等优点备受关注。根据地下水系统污染机理分类,污染源主要包括有机污染物、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城市垃圾填埋、石油化工污染、农用化学药剂的
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污染物质通过迁移、扩散和渗透等作用进入地下水土壤体系植物系统,导致地下水资源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对于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修复,主要采用物理法修复技术、化学法修复技术、生物法修复技术和复合法修复技术。其中,生物法修复技术因其投资小、
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题调研的部署要求,6月8日至9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调研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整改情况,赴银川市抽查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情况。黄润秋带队赴中卫市沙坡头区实地调研了解腾格里沙漠污染问题整改进展。内
在经历政策驱动下的快速发展后,土壤修复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修复技术也将逐渐向低成本、低碳、绿色高效以及可持续的修复模式发展,对精细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十四五”期间石油石化行业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含油污泥相关的标准规范也陆续出台,油泥治理工作也将大面积开展。7月13-14
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思路,主要包括:明晰地下水系统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从土水协同的整体视角看待场地修复与风险管控;针对实际场地阴阳离子复合、多阳离子复合等复杂的多金属污染特征,根据场地特征精准开发风险评估工具;研发适合复杂污染体系的新型多金属稳定化材料;完善评价其长效性的人工加速老化方法并开展长期监测,构建长效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强化“调查评估—修复/风险管控—安全回用后期监管”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加快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或指南。
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CirculationWell,GCW)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可以耦合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生物修复和化学氧化等多种修复技术,有望实现轻非水相液体(LNAPL)、重非水相液体(DNAPL)及部分无机物的同步去除。
地下水污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更是经常出现。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这些国家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下储存罐泄露,严重污染环境。欧洲国家曾做过相应的调查,废物处理所和工业泄露场所是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对国内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现状有了清晰地了解,并对污染场地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制定了具体的清单,并科学评价了污染风险。
1月8日,镇江市生态环境局发布《镇江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环境管理工作,通知如下:关于发布《镇江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更新至2021年1月8日)的通知局各派出机构、机关各处室、执法局,镇江新区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局、镇江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生态环境部自组建以来,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精神,强化统一监测评估职责,持续完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近日,为规范新转隶的地下水与海洋环境监测职能,统一地下水与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标准,我部发布《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164-2020)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一部分~第十部
导读:近年来,中国重点行业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十分突出,已成为土壤环境治理修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多介质界面是控制场地系统复合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关键。因此,开展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物多介质界面过程与调控机制研究,对于认知场地污染成因与治理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号外!号外!中科鼎实在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区域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再添新足迹——“粤港澳大湾区污染场地安全利用保障技术与集成工程示范”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通
01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地下水是我国主要的供水水源。《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我国85%以上的地下水质为Ⅳ类或Ⅴ类。因地化学背景值较高,工业活动及农业污水灌溉等原因,导致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严重。区域尺度上,我国地下水有机污染物检出率高,超标率低;场地尺度上,地下水有机复合污染
我国地下水相关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特别是2019年相继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与风险管控技术导则》等多个政策,将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及相关行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传统治理领域相比,地下水污染防治从管控治理的复杂性、长期性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