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工业废水政策正文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2-01-28 13:50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河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和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四水同治”工作部署和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扣治水主要矛盾,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以水安全风险防控为底线,以水资源刚性约束为上限,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控制红线,统筹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综合改革,统筹开展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完善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坚实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丽河湖的向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饮水、防洪、水生态环境问题,强化措施落实,扎实推进治水兴水,持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根本性举措,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自然规律,强化自然恢复、休养生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风险防控,保障安全。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

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兼顾、综合施策、整体推进,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系统解决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科技支撑,坚持两手发力,加强政府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各部门、各行业协同治水。

第三节 规划目标

“十四五”目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兴利除害现代水网框架初步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持续增强。

防洪保安能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暴露的防洪薄弱环节全面强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1—5级堤防达标率达到77%,新增防洪库容1.5亿立方米,对流域分蓄洪起关键作用、启用频繁的蓄滞洪区基本具备正常启用条件,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大幅增强,重点防洪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升,重点涝区排涝能力明显增强。水旱灾害预警、预判、预报、预案、预演及调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得到完善,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92.4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新增供水能力17亿立方米,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基本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耕地灌溉面积达到8100万亩。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水体比例稳中有增,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保持Ⅱ类,黄河干流总体水质保持优良。121个河段(湖区)水质优良,11个河段(湖区)水质类别得到提升。

水生态保护取得突破。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全面落实,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水平得到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有效提升,水源涵养区、河湖生态缓冲带等水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初见成效,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河湖水生态状况得到改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8.55%;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缓解。

2035年目标展望。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预警、预判、预报、预案、预演和防洪调度水平大幅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节水型社会达到更高水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协调;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河湖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不断提升,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城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兴利除害现代水网基本建成,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水安全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民群众饮水放心、用水便捷、亲水宜居、洪旱无虞。

2.jpg

注:1.规划指标带[]为期末达到数。

2.指标5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和指标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采用可比价计算。

3.指标10耕地灌溉面积,又称有效灌溉面积,指耕地上灌溉工程设施基本配套,且水源具有设计保证率的可以灌溉的面积。

4.指标11水土保持率是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

5.指标12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是指纳入生态流量保障重要河湖名录的河流和湖泊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实现比例。

6.指标13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是指全省国考断面中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比例,2020年现状值以“十四五”160个国考断面计。

7.指标14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是指全省国考断面中劣Ⅴ类断面所占的比例,2020年现状值以“十四五”160个国考断面计。

8.指标1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是指纳入国家考核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

9.指标21恢复“有水”的河流数量是指平水年保障恢复“有水”的河流数量。

10.本表中水生态环境规划指标和具体目标最终将根据国家有关规划修改调整。

第四节 总体布局

一、水安全保障

立足省情水情,以自然水系为基础、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通道、综合性水利枢纽和调蓄工程为节点,构建“三横一纵四域”兴利除害现代水网,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横:黄河干流、淮河干流、沙颍河横越我省东西,连通山区和平原,不仅是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内水流网络的主骨架、大动脉,是全省水资源时空调配和水安全保障的主要水流通道,省内流域面积12.45万平方公里,涵盖全省75%的国土面积。结合供水、防洪、生态保护和水文化传承需要,完善综合性工程体系,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奠定基础。

一纵: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纵贯我省南北、连通四大流域,是国家水网重要骨架之一,也是全省水资源时空调配的重要水流通道,基准年受水城市52座,用水人口2400万人。加强水源涵养,完善供用水体系,扩大供水范围,全面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规划“十四五”期末受水城市达到77座,受益人口3800万人。

四域:全省涉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四大流域水情各异、水事各异,本着统筹“四水同治”并突出重点的原则分别进行分区布局。

“十四五”期间,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为重点,加快构建骨干水网,实施控制工程,疏通骨干排水通道、水资源调配通道,建设重要区域水网,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水安全。

防洪安全保障:根据四大流域洪水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统筹洪涝水蓄滞泄关系,着力完善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控制性枢纽等节点工程,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围绕唐白河、淮河、洪汝河、沙颍河、涡惠河、黄河、伊洛河、沁河、卫河(共产主义渠)等9条骨干河道防洪安全,实施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巩固提升泄洪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着力保障重要区域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影响和防洪形势变化,科学提高洪水防御工程标准,增强全社会安全风险意识,有效应对超标准洪水威胁;提升防洪智慧化水平,强化预警、预判、预报、预案、预演措施;加强洪水资源化调度,聚焦病险水库、中小河流、山洪灾害、城市防洪等突出风险点,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供水安全保障:针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供水安全保障程度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加快水资源配置、重点水源等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建设河南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示范先行区。统筹全省水源工程布局,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实施一批急需或条件成熟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打通重要水源调配通道;建设一批调蓄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快县级以上城市水源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规划的淮水北送工程以及淮河、洪汝河、沙颍河、黄河、伊洛河连通涡惠河、卫河6条自然骨干河道为主要水资源调配通道,以长江支流区、淮河上游区、豫西山丘区、豫东平原区、太行山区、黄海平原区为6个特征区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水生态环境保护

构建“全省—流域—河流—控制单元—控制断面(河段)汇水范围”的流域空间管控体系,在分区管控的基础上,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增强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水生态环境分区空间管控体系:综合考虑160个控制断面(河段)汇水范围及其水质现状、水质目标要求、水环境敏感性、水资源保障能力、水生态修复状况和水环境风险强弱等因素,明确各控制断面(河段)汇水范围内管控的主要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管控主要方向确定结果为:劣Ⅴ类水体消除类7个、水体水质提升类4个、水体水质保持类81个、生态流量保障类21个、水生态保护修复类20个、环境风险防控类27个。

1.png

水环境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水环境质量的提升,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以不能稳定达标断面水体、劣Ⅴ类水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河湖突出问题为重点,实行“一河一策”,全面排查问题,精准识别成因,确保措施落实到位、真正见效。积极推进黄河流域蟒河、金堤河,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淮河流域惠济河、包河、浍河、沱河,海河流域卫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共产主义渠、大沙河、汤河、安阳河等)、徒骇河等水环境治理,不断提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总干渠、黄河流域、跨省界水体周边等水环境风险管控水平。

水生态保护修复:突出流域特色,强化水资源管控,保障重要河流生态流量;加大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区、河流源头区以及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实施生态缓冲带保护和监管,推进湿地恢复与建设,实施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复和多样性保护;推进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地下水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水生态保护修复能力,逐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

第三章 水安全保障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持节水优先,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进防洪、供水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加强乡村振兴水利建设,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水平。结合乡村振兴继续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措并举推进地下水综合治理。加强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设,构建全省智慧水利建设体系,提升水利业务智慧化水平。

第一节 防洪安全保障

贯彻“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按照“补短板、除隐患”的思路,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加快推进洪水控制工程建设、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蓄滞洪区建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能力建设,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保障防洪安全。

一、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

进一步控制山丘区洪水,加快推进对提高流域、区域洪水调控能力有重要作用的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长江流域重点推进唐白河支流赵河上游汉山水库工程建设,开展青山水库前期工作。淮河流域加快实施袁湾水库、昭平台水库扩容(替代下汤水库)工程,推进淮南支流晏河、石壁等水库前期工作。黄河流域推进桃花峪水库前期论证研究,解决黄河干流小浪底水库至花园口区间无洪水控制性工程问题,保障下游防洪安全。海河流域推进合河水库前期论证研究。同时加强防洪控制工程的运行管理和联合调度,提高黄河、淮河及沙河、唐白河、卫河等主要河流防洪能力。

二、河道治理

按照流域防洪规划要求,结合沿河城乡发展,开展防洪能力复核,对因沿河城镇级别、人口等保护对象而发生变化的重要河段,适度提升防洪标准。以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对防洪不达标、河势不稳定、行洪不顺畅的重点河段进行治理,推进河流防洪治理与水资源调配、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相结合,开展综合治理。

大江大河干流治理。以进一步治理淮河为契机,结合淮河生态带建设,开展淮河堤防险工险段调查,研究淮河堤防居民迁安方案,推进上游源头区干流防洪达标治理前期工作。以堤防达标建设和重点河段河势控制为重点,开展黄河干流郑州段刚性护岸试点,推进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

流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支流治理。继续实施伊洛河、史灌河、唐白河等主要支流防洪治理,确保重点河段达到相关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加快实施近年来防汛形势紧张、出现险情、存在安全隐患或遭洪水冲毁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卫河(共产主义渠)、贾鲁河等主要支流重要河段治理;尽快完成沿线有省辖市和重要保护对象重点河段治理;研究洪汝河堤防居民迁安方案。

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实现治理一条见效一条。优先对沿岸有县级以上城市、重要城镇和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居民点、工矿区、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基本农田和近年发生过较大洪涝灾害的重点河段实施治理。进一步完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防洪体系,对有关影响防洪问题进行处理。加大投入,对防洪任务重且存在安全隐患的乡镇、农村段等迫切需要治理的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下的中小河流、山洪沟开展治理,重点解决防洪不达标、洪涝灾害频发、河堤损毁严重等问题。

三、蓄滞洪区建设与滩区整治

加快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优化调整,尽快完成蓄滞洪区规划范围内建设工程和安全工程,同时对蓄滞洪区和分洪堰实施提升工程,完善蓄滞洪区排水体系,进一步提升安全建设标准,提高卫河(共产主义渠)等防洪能力。研究大逍遥滞洪区规划方案,进一步完善沙颍河流域防洪体系。发挥防洪工程的综合防洪作用,确保遇流域大洪水时“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

立足黄河滩区安全现状,进行综合治理,破解防洪保安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实现滩区及两岸高质量发展。推进“二级悬河”和游荡性河势治理,巩固提升标准化堤防和重要河段河防工程,维持主河槽基本稳定和行洪通道畅通。加快推进封丘倒灌区贯孟堤扩建工程,确保倒灌区内群众防洪安全。推进温孟滩防护堤加固工程建设,提高温孟滩居民防洪安全保障水平。借鉴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经验,结合贯孟堤扩建工程,适时启动新一轮滩区迁建,彻底解决剩余滩区群众的防洪安全及长远发展问题。

四、防洪工程安全隐患消除

水库除险加固。消除已建防洪工程安全隐患,实施病险水库、水闸等工程的除险加固,建立常态化除险加固机制,按照“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先大型后中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实施白龟山、田岗、老虎洞等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22年年底前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遗留问题处理工作,2025年年底前完成进行安全鉴定的13座大中型和5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对新增病险水库有险即除,对严重病险或丧失功能的水库合理妥善实施降等报废。研究探索水库淤损库容恢复技术,恢复有效库容,推进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清淤试点工作。推进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周(河南省)地质灾害影响处理工程建设,实施宿鸭湖水库库区应急避洪工程,提升抵御洪水能力,筑牢防洪保安水网体系。

水闸除险加固。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实施一批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善管理设施,恢复水闸调节作用,保障水闸安全运行。加强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确保水利工程安全长效运行。

五、山洪灾害防治

按照确有所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结合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实施重点山洪沟治理,优先治理具备条件、近期发生过山洪灾害且损失严重的重点山洪沟。持续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在山洪灾害高风险地区开展居民迁移试点,控制严重危险区居民增长。

强化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开展重点城镇补充调查评价、动态预警指标分析、危险区动态管理工作。根据防汛预报预警需求,优化自动监测网布局,推进老化设备更新升级,补充完善监测站点,扩大预报预警信息覆盖面。结合智慧水利建设提升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和智慧决策能力。实施省级监测预警平台巩固提升,推进市、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建立监测预警信息社会化发布机制,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扩大预警范围,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六、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

统筹协调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治涝与防洪、灌溉的关系,对近年受灾频繁、影响人口多、经济损失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涝区实施系统治理。完成河南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推进其他重点涝区治理。通过排涝河道、沟渠治理,配套建设排涝闸站,系统解决区域河道淤积、泄流能力不足,排涝闸站规模小、标准低、年久失修的问题,全面提高治理区防洪排涝能力,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七、城市防洪能力建设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防洪规划,依托流域、区域防洪工程体系,多部门协同推进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做好城市排涝工作。以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郑州、开封、信阳、新乡等重要防洪城市,受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洪水威胁的城市和近年来洪涝灾害严重城市为重点,加快实施城市防洪达标建设。

八、超标准洪水安排

严格遵循流域、区域防洪规划等确定的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建立健全有利于防洪设施系统化管理的工作制度,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科学有效安排超标准洪水。聚焦2018年“8·18”商丘暴雨险情、2020年7月淮河流域大洪水、“21·7”暴雨洪水暴露出来的防洪薄弱环节,强化全社会安全风险意识,加快实施水毁工程修复,以大江大河、重要防洪河道为重点,加快推进控制性工程建设,疏通排洪通道,留足行蓄洪空间,完善防洪体系,加强预警、预判、预报、预案、预演智慧化建设,强化应急调度,提高保障能力。

1.jpg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安全保障查看更多>水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河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