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工业废水政策正文

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22-01-28 13:50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河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供水安全保障

坚持节水优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严格管控,建立约束机制,按照“强骨干、建水网、优配置”的思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推进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一、深度节水控水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实施河南省节水行动方案。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措施,推进农业、工业、城乡节水控水,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

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进一步发挥水资源在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中的刚性约束作用。按照河湖管理权限,依据河湖水资源条件和生态保护需求,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确定河湖重要控制断面基本生态流量(水量、水位)保障目标。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用水总量管控指标体系,并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可用水量进行取用水管理。对水资源超载地区,按水源类型暂停相应水源的新增取水许可,对合理的新增生活用水需求以及通过水权转让获得取用水指标的项目,可以继续审批新增取水许可,但需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对临界超载地区暂停审批高耗水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完善水资源监督考核制度,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突出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成效和问题整改,发挥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建立分区差别化管理制度。根据主体功能定位、不同流域区域水资源条件、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结果。进一步研究细化分区标准,科学划定水资源管理分区,制定差别化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分区分类管理。

加强重点领域节水。一是农业节水增效。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开展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加强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继续深化测墒灌溉。推进农业量水生产,推广水肥一体化和保护性耕作,优化输水、灌水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渔业、牧业,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二是工业节水减排。完善工业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强化生产用水全过程管理;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定期开展重点企业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推动高耗水企业向水资源条件允许的工业园区集中,在火力发电、钢铁、纺织、造纸、化工和食品等高耗水行业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在企业和产业园区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三是城乡节水降损。提高城市节水工作系统性,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加快制定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建设方案,完善供水管网检漏制度;完善量水测水设施,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普及安装用水计量设备,加强用水精细化管理,降低水耗。

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加强再生水、矿井水、雨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将污水资源化利用作为节水开源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推动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要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生态用水优先使用非常规水。

健全节水机制。强化地方主体责任,逐级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严重缺水地方要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范围;加大对节水产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合同节水产业发展;推进节水认证和水效标识建设,建立节水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开展企业用水审计,定期组织开展节水“领跑者”企业评选,并对“领跑者”给予支持。

强化节水宣传教育。发挥新闻媒体节水宣传阵地作用,普及全民节水知识。加强国情省情水情教育,逐步将节水纳入国民素质教育,推进节水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鼓励开展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单位等创建活动。

二、南水北调供水工程建设

紧抓大力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后续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国家水网的机遇,结合南水北调供水后我省水源结构的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城乡供水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后续工程规划工作。持续推进南水北调中线供水配套工程建设,按照节水优先、优水优用、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思路,实施郑开同城东部供水工程,推进濮阳、周口、焦作、平顶山、南阳市等受水区新增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建设,开展商丘市等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前期论证工作,适当扩大供水范围,向省内水资源紧缺、水源单一的城市和无其他替代水源的深层地下水开采区供水,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有序推进南水北调调蓄工程建设,实施观音寺调蓄工程,推进鱼泉、沙陀湖等调蓄工程前期工作,增强来水丰枯调节能力,提高供水保障程度。按照现代农业高质高效的发展要求,推进引丹灌区二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综合效益。到2025年,南水北调规划供水范围涵盖我省77个县(市)及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涉及的乡镇,受益人口达到3800万人。

三、引黄灌溉工程建设

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黄河对我省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开展深度节水控水,加快引黄灌溉工程建设,构建调蓄并举水网体系,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水。灌区工程建设,按照现代化灌区建设要求,完成小浪底北岸、小浪底南岸、赵口引黄二期、西霞院等灌区工程建设,推进故县水库灌区建设,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引黄涵闸改造,结合黄河水沙情况及引黄涵闸工程现状情况,加快实施黄河下游18座引黄涵闸改造,恢复引黄供水能力。引黄灌区调蓄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在黄河干流引黄灌区科学布局、规范有序开展黄河故道水库、开封运粮河等调蓄工程建设,以满足灌区农业发展、生产生活等合理用水需求,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四、重点引调水工程建设

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以保障经济社会用水合理需求和生态环境健康稳定为目标,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科学推进引调水工程实施,逐步完善“三横一纵四域”兴利除害现代水网。完成引江济淮(河南段)等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引江济淮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引沙济商、引伊河入北汝河等工程实施,有序开展淮水北送等工程前期论证,逐步完善水资源调配体系,提高全省水资源承载能力。

五、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已有工程供水能力,继续提高工程性缺水地区蓄水能力。加快开展列入流域及区域规划、不涉及生态红线等环境因素制约的重点水源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多源互补、互为备用、集约高效的供水水源格局。科学推进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水利支撑。科学开展水库清淤扩容,保障水库兴利效益正常发挥。加强战略储备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保障重点区域供水安全。在豫北山丘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一批中小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逐步形成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水源调节互补的供水保障体系。开展三门峡大石涧、济源示范区等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1.jpg

第三节 乡村振兴水利保障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按照“保底线、提效能”的思路,加大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革命老区等特殊地区倾斜,以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为核心,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持续提升农村基层水利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水平。

一、巩固拓展水利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革命老区等地区巩固拓展水利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水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定点帮扶,以脱贫县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重点,支持脱贫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推进脱贫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加大脱贫地区水利支持力度,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实施供水保障、农田灌排、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修复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水资源保障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改善农村河湖面貌,全面强化乡村振兴水利保障。

二、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坚持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措施,分区域推进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引黄、引江济淮及河湖优质供水水源,推进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置换。有条件的地方要整合区域水务资源、资产、资本要素,统筹城镇、乡村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在暂不具备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地方,以稳定水源为重点,统筹布局供水设施,以人口聚集的乡镇或行政村为中心,建设与改造万人工程或延伸供水管网,扩大规模化供水覆盖范围。巩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果,加快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推进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加快构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相适应、“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三、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现代农业高质高效的发展要求,有序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通过完善渠首水源工程、开展骨干渠系工程标准化建设、完善计量监测设施、推进灌区信息化改造、建立健全良性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措施,建立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灌区运行管护体系。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补齐中型灌区工程完好率低、设施不配套等短板,通过完善骨干工程体系,改造或衬砌干支渠道,提升灌区输配水效率和调度管理水平等措施,提高灌区供水效率和效益,促进灌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中型灌区“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总目标。

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

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保护需求,开展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水美乡村。立足乡村河流特点,统筹防洪安全、生态保护、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等需要,以县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湖管护、防污控污等综合措施,集中连片统筹规划,水域岸线系统治理,全面提高农村水系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功能,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小水电生态改造

合理有序规范水电开发,分区分类实行整治措施,研究效率低下小水电退出机制。以县为单位、河流为单元推进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引导小水电站业主自觉参与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创建,结合小水电清理整改、中小河流治理、绿色小水电创建等优化农村水能资源开发布局,改善河流生态,提升小水电集约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推动小水电绿色可持续发展。

1.png

第四节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等山丘区及黄河、丹江口水库等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坚持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加强封育保护,提高水土保持率;结合实际情况,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坡耕地综合整治,加快侵蚀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淤地坝建设。

2.png

第五节 地下水综合治理

按照近远结合、综合施策、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确定地下水取用水量指标基础上,通过加大节水力度、压减地下水开采量和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用好地表水、增加外调水等逐步置换地下水源的“一减一增”双向措施,持续实施地下水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郑州、开封、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平顶山、许昌、周口、商丘、南阳等重点区域地下水综合治理。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压减地下水超采量。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其可开采量为约束条件,逐步压减开采量,实现采补平衡。深层地下水开采严格控制,原则上仅作为战略储备水源或应急水源,在特枯年或连续枯水年适量开采。山丘区基本维持地下水开采量现状,不再新增地下水开采量。到2025年,全省压采地下水10.74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超采基本得到控制,中深层地下水开采大幅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推进节水压采。实施节水行动,大力推进生活、工业和农业等各领域节水。积极发展喷灌、微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农艺节水措施。到2025年,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可节约水量3.45亿立方米,其中压采地下水1.51亿立方米。

实施水源置换。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引黄水、引江济淮水和地表水置换地下水源。加快城乡水源置换,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地表水供水工程,优先利用南水北调水,不足部分考虑引黄水等其他地表水,暂无地表水源替换条件的区域加强节约用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到2025年,全省城乡生活集中式供水压采地下水7.08亿立方米。加快农业水源置换,因地制宜修建小型调蓄工程、雨水收集净化工程、汛期洪水利用工程等,结合河道整治,修建拦蓄工程,充分挖掘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到2025年,全省农业水源置换压采地下水2.15亿立方米。

实施地下水回补。加强地下水水源补给保护,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补充地下水,有效涵养地下水水源。在保障正常供水目标的前提下,实施河流、渠系、坑塘等水体生态治理,充分利用黄河水、南水北调水,相机为主要河湖进行生态补水,同时拦蓄雨洪水,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利用水体自然下渗,补充地下水水量,提升地下水水位。

严格地下水管理。健全地下水监测计量体系,优化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网布局,加大站网建设力度,加强水质、水位监测,强化地下水计量管理,实现城市、农村用水计量全覆盖。加大地下水取水井封存力度,推进超采区机井封填工作,加快关停城镇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加强封存机井的管理工作,确保封存效果。

1.png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安全保障查看更多>水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河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