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环保评论正文

中国环境质量保障:总量考核的五点尴尬

2015-09-14 14:22来源:《财新周刊》作者:孔令钰关键词:脱硫脱硝VOCs环境质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尴尬五:涉嫌成为数字游戏

一言以蔽之,减排数字是“算”而非“测”出来的,在全国范围的大尺度下,其中可供调整的空间可想而知。

总量减排,依赖于行政分配、考核,其中人为干扰很多,更容易弄虚作假、数字减排,就其制度设计而言,为政府官员提供了寻租空间。

仅就考核方法,细究起来,颇多漏洞。

根据考核细则,在核算排污量时,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监测数据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

监测数据法最为精确,就是使用监测仪器对排污浓度实时测量,也是考核细则有优先推荐的方法。但在现实中很少使用。

一位在某央企负责总量核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线监测看似很简单,就是浓度乘以流量,但是因为在线监测系统很灵活,容易作假,所以总量司一般反倒把物料衡算法作为主流方法。”

物料衡算法的思路是“数量*系数”。以“十一五”期间燃煤电厂为例,其测算公式为,“SO2排放量=燃煤消费量*含硫率*0.8*2*(1-脱硫率)”。

这本身就是一个估算值,在层层估算、合计后,其精确性必然会打折扣。其与监测数据法的不同很明显——一个是算,一个是测。优劣立彰。

2007年前五个月的SO2和COD排放量,同比一降一升。时任环保总局副局长的张力军这样解释,“是总局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指标、主要产品产量增加情况、减排措施落实情况,本着‘淡化基数、算清增量和核准减量’的原则,经过缜密测算,估算的结果,是经过集体讨论确定的。”

另外,张力军还强调,这个结果是假设脱硫、城市污水处理厂基本运行良好,且考虑了关闭落后产能得出的结果。

“可实际呢?治污工程偷排、有的关闭企业‘死而复生’时有发生,另外,山西100多个黑砖窑排放的二氧化硫没考虑。”王志轩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在电力部工作,当时已经要求火电厂装检测仪器。“我们的意见非常清楚,如果装了监测仪器,就必须要用,而且在经过环保部门认可后,监测结果就应当是法定数据。”

他清楚地记得,1996年版本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最后一句话就是:火电厂污染物连续监测装置标准和运行规范,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污染物连续监测装置经认定合格的,其监测数据为法定监测数据。2005年颁布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更是明确规定了自动监控系统经环境保护部门检查合格并正常运行的,其数据作为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许可证发放、总量控制、环境统计、排污费征收和现场环境执法等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

“我们就怕花了那么多钱,最后排放量还要重新靠算。”王志轩说。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早已安装上的在线监测系统,到今天依然无法计算排放总量的数据来源。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对仪器是否检查合格并正常运行的认定。”中电联在2014年的调研中,386家电厂反馈调查表中,监测数据作为排污收费依据占89.6%。但绝大多数的电厂的排放总量核算采用的是物料衡算。“但这又有一个问题,监测仪器是经过环保部门认可的,如果存在问题应当加强管理,而且别的国家可以做到用监测仪器计量排放量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监测数据可以作为排污收费用,为什么不能作为总量核算用?”

张力军也承认,虽然应优先使用监测数据,但实际上均采用物料衡算数据,因为监测数据存在问题,“如新建火电厂验收时脱硫效率高达98%。”此数字明显高得不合理。

“咱们国家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彼此不信任。美国的算法很简单,就是浓度乘以流量。”前述央企人士无奈总结,“咱们国家就不太一样了。我下去检查,企业反映,政府极其不信任企业,基本不给反驳和争辩机会。确实企业有时候的做法⋯⋯经济至上吧。”

由于大量的数据靠“核算”得出,其间可调整的空间可想而知。前述央企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总量考核是“两条腿”走路,对地方政府和8家央企分开考核。

例如,对某央企在某省的企业,会考核两次,由该央企总部和该省环保部门分开考核,往往数据不一致。“比如今年,对于北京市来说,这个锅炉你不给我核的高一些,北京市就完不成指标了。”

“我们下面公司的脱硫效率,在地方能核到百分之八九十,但环保部考核我们的时候,大概也就百分之五六十。”前述央企人士称。

各省、督查中心和环保部门的总量办的三套数据不统一,三方彼此意见很大,对计算方法存分歧。对此,张力军曾举过一个例子说明,2007年上半年COD排放量,各地上报数据汇总后,是下降4.7%,督查中心核查后报出的数据是下降3.7%,而环保总局核算后为全国增加0.24%。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各地上报数据为下降6.2%,督查中心数据为下降3.8%,总局核算后是下降0.88%。

另一位参与过电力行业总量核算的人士告诉记者,“这完全取决于最后核算的那个人,想怎么说,当下,还要看两边怎么谈判。”

例如,某电厂去年运行了5000小时,今年效益不好,只运行了3000小时,减幅太大,如实上报,会压缩今后的减排空间。“管理部门希望你逐步下减,波动不能太大。”

有些情况下,校核数据,并非出于作假目的。每个企业上报来的数据五花八门,加之环保部门每年调整核算方法,因此在数据处理上,普遍会多次“校核”,数据失真在所难免。

总量控制实施十年,问题已然显现,接下来是如何面对总量考核。

延伸阅读:

【争议】该如何考核中国环境?浓度控制or总量控制?

总量考核--环境指挥棒为何失灵?

原标题:总量考核五尴尬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脱硫脱硝查看更多>VOCs查看更多>环境质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