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场地修复评论正文

毒地修复要做放心工程、民心工程 当从源头关注二次污染

2016-06-12 08:19来源:土壤观察作者:翟静宜 朱毅关键词:土十条土壤修复土壤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风险之二:资金“克扣斤两”。

媒体报道称,开发商在选择修复公司的时候,一般是谁便宜、谁最快就选谁。2012年媒体报道,广州市某保障房项目,第一次环评有16万立方米的污染土壤,审议时未通过,专家建议补充加密调查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含量,但施工方最终只做了重金属污染调查,因为修复有机物污染费用要增加。最终这份缺斤少两的环评报告照样通过了环保部门的审批。

风险之三:技术“克扣斤两”。

开发商的盈利冲动还限制了新技术应用。2012年媒体报道,2011年11月某专家参加苏州市首例由政府财政支付修复资金的地块招标评标活动。

在这次招标方案的设置中,技术值只占40%,商务值占60%,所谓商务值就包含修复价格等因素。

评标专家都认为招标方案中,技术值应该占大比重才科学。这篇报道称,当时全国研发的土壤修复新技术约有一二十种,但很少得到市场应用。原因在于很多新技术的处置周期都比较长,费用也较高,在房地产火爆的时候,开发商很难有意愿采纳这些新技术方案。

二次污染难题:水泥窑焚烧技术能走多远

城市毒地有一个共性:大多处在市区、老城区,人群密集区域、居民住宅区或学校等公共设施附近。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已出现“常外毒地”这个标志性事件,因此,对化工、农药类易挥发有机物污染地块的修复,控制二次污染就是管理人居环境风险的关键。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原位修复、异位修复两大类。原位修复技术,如原位热脱附技术,其主要特点是直接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将污染物在土层内就地处置(降解和减毒),二次污染风险相对较小,但技术复杂,成本高,我国刚开始引进不久,尚无大规模场地的成功应用经验。

目前二次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简单粗暴型的异位修复技术,如转移置换方式和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

据中国环境修复网2016年4月的报道,我国土壤修复项目大多采用转移置换方式(将污染土壤挖走,换成新土),而置换下来的土壤有的并未真正修复,去向也鲜为人知,其运输和堆放都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但如此“料理”污染土,可以在短工期、低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土壤修复”。

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利用水泥窑焚烧处理污染土(又称水泥窑协同处理),性价比更高。盖房子打地基,本身就要将挖出来的土运走,而水泥生产过程中需要土壤作为辅料。

污染土在窑中与水泥熟料高温搅拌的过程中,有害物质在焚烧中被消解、固化。不仅成本低,工期还很短:这边土挖走,那边就可以开始盖房子。

然而,污染土从清挖、装袋、运输到入窑前存储这诸多环节的过程中,土壤中这些有机类污染物很容易挥发散逸,威胁地块周边人群的健康。

国家对危险废物处置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如果遵照执行,将成倍抬高每立方土壤的修复成本。

此外,水泥产能过剩导致水泥企业开工不足,生产随时可能中断,也是此种技术面临的风险。因为有机物极易挥发,按施工规范,污染土挖出来要就地装运,不能堆放在现场。

据媒体报道,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污染事件的出现,重要原因就是水泥厂开工不足,导致修复工期严重拖后,学校按既定日期搬回后不久,邻近学校的工地又恢复施工。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在回应记者提问时称,如果修复如期完成,常州外国语学校学生身体的异常反应应该能避免。

延伸阅读:

2016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投资前景分析

原标题:毒地修复要做放心工程、民心工程,当从源头关注二次污染|观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十条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