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揭密|院士高度评价的这支“大气治理国家队”如何深入一线把脉问诊开药方?

2017-12-15 11:31来源:中国环境新闻作者:邢飞龙 郭婷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错峰生产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10月,针对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26”城市,环保部组织的28个科研团队下沉地方开展工作。据称,专家团队将对“2+26”城市实行“包产到户”的跟踪研究机制,进行驻点指导,掌握防治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一市一策”的大气污染综合解决方案。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气污染治理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践应用才能真正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专家团队派驻28城市,属于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研究重点专项,环境保护部针对企业污染控制提出了相关的科技需求,推动技术研究与企业对接。同时,环境保护部推动传输通道上2+26城市的污染治理,每个科研团队对接一个城市的污染控制问题,帮助政府和企业解决污染控制问题。根据双向选择原则,清华大学对接北京、石家庄、济南、郑州等8个城市,紧密结合秋冬季重污染,将科研成果落地,即“沿途下蛋”,边研究边出成果边利用,这就把研究利用的时间链压缩了,更紧密与实际相结合,把最好的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据了解,跟踪研究工作组由国家队和地方科研人员共同组成,将成立三个技术专家组,为各城市的大气污染来源与成因分析、污染源排放清单与控制、综合决策及监管平台建设等方面提供后台科技支撑力量,确保跟踪研究工作的规范性和成果的一致性与可比性。

此外,专家团队还要帮助地方培养大气污染防治研究人员,提升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能力。

如今,下沉工作已经进行一个多月了,这些科研团队工作进展如何,他们又是如何为各地如火如荼的治气攻坚战把脉开方的?本报记者深入德州进行了采访报道。

“从8月底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往返在上海和德州之间,记不清跑了多少趟了。”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研究所所长李莉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她带领的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跟踪研究工作组,已经在山东省德州市坚守了两个多月,未来还要坚守两年甚至更长时间。

李莉和她的同事们所做的,是根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要求开展的“2+26”城市“一市一策”跟踪研究工作。工作启动以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了来自华东理工、上海交大、山东环科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工作组赴德州开展工作,为德州市秋冬季错峰生产、应急减排、源清单摸排、扬尘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模式引进技术

据了解,跟踪研究工作是要通过深入一线、驻点指导的工作方式,开展精细化来源解析、编制高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的联合工作模式,以解决当前大气环境科研与实践脱节、不了解实际情况、底数不清影响科学决策等问题,为地方重污染天气应对、预案修订、效果评估、监督监管等提供技术支撑。这种“包产到户”“保姆式”的跟踪研究是我国大气环境科研组织实施机制的一次创新。

据李莉介绍,工作组自进驻德州以来,通过跟踪观测和每日会商,对德州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攻坚措施和应急减排情况以及重污染过程持续进行分析和研判。工作组将“短期应急”和“长期改善”相结合,编制了驻点工作手册,与德州市环保、气象、经信、交通等部门和市辖区县建立了每日一商、每周一报、逢重污染加密会商的冬防工作会商机制。并针对每个污染过程,形成了“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的跟踪研究工作模式,迄今已经形成会商意见40余份、污染专报9期。记者在几份会商意见和专报上发现,参与会商的政府部门和单位很多,提出的措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政府可以直接采用。

在源解析方面,德州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布设的3个PM2.5源解析采样点也在10月14日正式启动。而在源清单方面,工作组也已完成了近3000家企业的补充调查和审核,开展了典型道路车流分布调查,建立了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库。工作组刚进驻时,通过数据发现PM10中扬尘贡献很大,具有快速减排见效的潜力。于是,工作组利用道路积尘负荷移动监测车等高科技工具,对德州市道路扬尘排放进行了精细化测量,对每条道路提出具体的减排要求,并分解到相关单位和责任人。

“我们搞研究的前提就是数据准确。”在谈到监测数据时李莉回忆道,“当时德州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我们为了不耽误进度,就从上海调了100多套传感器和气溶胶质谱仪、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氨测量仪。”

此外,工作组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北京环科院等团队合作,联合开展污染成因研究;通过德州市大气走航观测和道路积尘负荷移动式监测,布设网格化传感器监测系统,逐步形成污染源减排和污染成因诊断的精细化分析能力。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培育地方技术力量

跟踪研究工作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在摸清各地大气污染现状后,提出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强的“2+26”城市“一市一策”总体解决方案,同时带动地方科研团队建设和能力提升,彻底消除地方“有想法没办法,想干不知如何干”的困惑。

跟踪研究工作启动以来,工作组紧密结合德州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实际管理需求,并突出秋冬季重点时段,协助完成了《德州市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对各市区县制定的错峰生产方案进行审核和业务指导。按照工作组的研究数据,德州市制定了《2017年采暖季错峰生产工作实施方案》。截至11月15日,全市273家企业全部有序进入错峰生产期,采暖季全市中小企业排放总量不增反减,与启动橙色预警期间排放总量相当。

国庆期间,课题组向市政府提交了全市扬尘污染防控存在的问题报告,科学分析了全市扬尘污染源的成因与影响,向德州市政府提交了中心城区“治尘”和“限车”的建议,有力推动了扬尘治理工作。同时针对柴油车尾气污染,组织开展柴油车后处理技术培训,指导开展柴油车治理相关工作。从10月1日起,德州市中心城区开始全面采取中重型柴油车禁限行措施,相关部门联勤联动联合执法,共核查了2.5万余辆重型柴油货车;还将中心城区、各县市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禁止使用“冒黑烟”的高排放工程机械。

针对德州市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和VOCs污染等问题,工作组开展“一行一策”“一厂一策”研究,重点针对交通污染问题以及煤化工和玻璃钢等典型行业开展专项研究,力争尽快形成专项治理建议。据悉,目前德州市对191家涉VOCs企业开展治理,已经完成了159家,其中石化行业已全部完成;同时推进汽修行业VOCs治理,对全市4026家汽修企业开展排查整治,露天喷漆作业全面禁止。

有了科学研究作支撑,政策的制定才有针对性。进入冬防以来,在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措施的持续推进下,德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部数据显示,2017年10月1日~11月30日,德州市PM2.5平均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8%,改善幅度列“2+26”城市第六名,在山东省7个城市中排名第一;重污染天数为1天,同比减少83.3%。

原标题:揭密|院士高度评价的这支“大气治理国家队”如何深入一线把脉问诊开药方?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治理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错峰生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