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环保法修订亮点解读

2014-04-24 10:36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环保法环评新环保法解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4 建立环评机构和环境监测机构终身责任制

郭凤莲(委员):

第六章法律责任中硬度不够,惩罚力度有点软、有点弱。

建议,第一,环评机构不深入现场问题依然存在,有的环评机构不深入现场调查,外借资质证,人员也胡乱挂靠,环评文件编制质量不高。上项目的时候,这个项目是谁编制?谁认证?应当是有责任的,现实中并不规范,有的机构为了得到评估资质,想办法另走门路借资质,这样做是不合法的。建议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和环境监测机构的终身责任制、现场调查考核制度和机构人员考评制度、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考评制度和机构退出制度。

第二,强化专家责任制,为保证参与建设项目环境技术评审的公正性,应建立专家回避制度,避免一些专家既是环评机构负责人,又是投资人、股东、环保技术评审专家。为保证建设项目技术审查的公正性,解决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问题,建议在法律责任中增加“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制度,与专家所在机构单位有关联的建设项目应当实行专家回避制度”。

15 对土壤保护也应有红线

王丽梅(全国人大代表):

草案第二十九条,关于生态保护红线,建议把对土壤的保护纳入红线的保护范围内。

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粮食虽然连年增产,但是黑土层、腐殖层每年大约以5毫米的速度在减薄。另外,有73个农牧场存在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达9080平方公里,占垦区16.39%。

土地土壤肥力也不断减弱,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量度,不容忽视。黑土在变薄、变瘦,为了增产,加大了化肥使用量。

根据黑龙江省农委定点监测检测数据,2012年黑龙江化肥施用总量(纯量)是240.3万吨,每亩平均化肥施用量是11.48公斤。2012年比1982年增加了3.7倍,但粮食单产仅提高了1.55倍,上世纪60年代农民施用一公斤氮肥可以增产15公斤~18公斤粮食,到2012年同样投入只能增产5公斤~7公斤粮食。

过多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硬化程度加剧,耕作层变薄,犁底层变厚、变硬、上移,耕地质量变差,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加大了水土流失。所以,对土壤保护也应该有红线。

16 应禁止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染企业

邓秀新(委员):

草案个别条文有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感觉。提几条具体建议:

第一,这部法律应该明确写上以更严格的标准强化政府的环境责任,明确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第二,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这部法讲城市多,讲乡村少,应该把城乡一体化放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建议增加有关禁止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污染物及有污染的企业的规定。现在大量企业往中西部转移,不少是高污染、重污染企业。第三,第十九条,关于环评,没有说明项目环评由谁来评价,什么资质的机构可以评价。对于不同项目的环评应该有相应资质和级别,才能落实监督的责任。对于环评单位和人员应该终身追究责任。

17 应规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黄献中(委员):

关于国家促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问题,法条中治污讲得很细,但清洁能源讲得不足,尤其是对清洁能源推广使用,法律层面上基本没有硬性要求。另外普及宣传不够,像清洁能源、核电,政府很支持,群众却比较排斥,建设核电项目,老百姓担心对环境污染太厉害,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实际上这是对核电生产过程和当前生产状况不了解。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法查看更多>环评查看更多>新环保法解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