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硝访谈正文

【行业论剑之二】近零排放:行业异数还是行业趋势?

2015-01-14 11:13来源:中国环境界关键词:近零排放脱硝环保上市公司峰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近零排放这个词是中国很有特色的词,我们不能太较真,如果太较真近零排放是要小于1,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在中国来讲,通常默认天然气就是零排放,现在电力领域很 创新,提出了近零排放,燃煤发电排放标准达到天然气的排放标准,工业领域一直是气化,我们也是天然气二级标准。之所以说很有中国特色,你说天然气是没问题的,我也逼着自己往这里面套。

三、这里面有多种色彩,对于我们来讲,一些电厂之所以要推近零排放,首先如果我们考虑一个问题,因为现在国家提出以空气质量、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会不会带来很显 著的环境改善呢,我觉得火电排放未必会带来这么大的改善。比如说我们这边有一个统计,我们对陶瓷行业非常熟悉,陶瓷产区在各个省空气质量排名里面基本上都是在最后面,我想这也是建材行业很普遍的一个特征。这些地区把火电做到近零排放会不会大幅度改善空气质量呢,我想是未必的。但为什么这么提呢?这里需要政策松绑。过去几年我们过于强调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这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你按照最新的政策要求,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应该是这么大的煤炭存量下更重要的政策方向。因为我们实施了总量控制相当于把人都绑住了,受不了了,说我有天然气的标准,我来近零排放,把屋顶盖住了,我现在能不能打开窗户,对于我们工业领域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我前几天也在广东环保厅跑发改委,通过近零排放希望让他的火电项目能够得到审评。据我所知,现在还是没有突破这个障碍,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突破这个障碍,一方面各 个地方煤炭的指标需要控制,但是另外一方面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也需要支持。这两个目标之间怎么去协调,我们在跑的煤炭指标是什么呢?我们面临很多建材行业用户,他一年平均用了100万吨煤,改成我的方式就变成地下的转到地上,黑户口要转正,我也面临煤炭指标的问题,所以我们也要靠近零排放的方向。我想近零排放这个词是非常有中国特色非常好的一个词,这个词让我们思考过去这种很单纯的煤炭消费总量指标控制,每个企业在一个项目落地之前都要去跑煤炭指标的方式,我想这里面更多的是政策上的思考。这是我想说的三点,谢谢大家。

骆建华(环境商会秘书长):谢谢,煤炭自控制以后煤炭指标开始抢手了,电力行业提出了近零排放,其他的非电行业也要用煤制气,或者天然气,或者煤气,这倒是一个 好的办法。刚才柴院长说的,不平衡,电力行业搞的干干净净,但是其他行业一塌糊涂,比如钢铁、水泥、陶瓷,那你说大气质量能改善吗?还有平衡的问题,张总,对你的公司不太熟,看看刚才大家的话题你有什么看法?

张素伟(亿利能源总经理):谢谢,参加今天的会议很高兴,也认识了各位领导。我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我们公司,亿利能源是内蒙古的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最著名的不是 能源方面,最著名的是治沙,全球治沙领导者,库布旗沙漠。这是我们中国在国际上获得联合国颁发的环境奖,所以对中国来说影响也比较正面。亿利能源是亿利资源集团下面的一个上市公司,这么一个关系,我是这个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它这块的业务主要分为几个方面,刚才大家谈到的,包括煤化工、煤矿,包括原来还有医药,这是它的主营业务,这是在之前。从去年开始我们积极转型,我本人加入公司时间不太长,一年多,不到两年,公司正在转型,从一个煤炭的传统企业转向清洁能源,总共做了三件事,煤炭本身的生产开发,包括煤化工,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上网去看,资料很全。我们为什么参加这个会呢?

第一,我们正在做煤炭清洁利用方面的公司,今年我们收了一家公司天立能源,这家公司主要是做锅炉的,而且定位细分市场是工业燃煤锅炉,我们目前想发展的还有三废治 理,废水、废气、废渣,我们也成立了一个公司。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以后大家肯定还有机会再次见面。还有智慧能源,我们定位为智慧能源网,和北交大成立研究中心,和他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我们今年就会有项目落地,整体上讲就是能源以后的淘宝网,这是我们大概的规划。公司的情况大概是这样。 我给大家再讲讲我个人的观点,提到雾霾的情况。关于近零排放,从我们民营企业来讲,我干民营企业一段时间了,成本经济效益,我觉得不论怎么讲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从目前来看,我们和神华有一个合资电厂,神华电力,在内蒙,从我们本身来讲,达标这是我们的第一追求,至于后面能不能达到近零排放,或者更低的排放标准,我们肯定有动力的,我们会关注,但是如果说像成本增加30%的话,对我们来说挑战还是非常大的。因为这30%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经济情况,如果增加30%你的效益没有增加,而且面临着后面更加波动的燃料供应的话,这块压力还是非常大的。亿利 能源原来主要搞资源,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的东西。 电厂的主要成本是资源煤炭,中国的煤炭大概占67%,甚至70%,能源一次消费结构比例里面可能会有调整,但是根本性改变不了,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煤改气的情况其实是实 现不了,我们中国的粗略统计,这个数据可能不准确。如果我们把所有目前中国产的气,包括进口的,包括自己产的,包括转化部分,如果所有的加起来,全部用在一个指标上,我刚才讲的工业燃煤锅炉,把所有的气加起来,只够中国的工业燃煤锅炉10%的需求量。所以从这个道理来讲,短期大家实现煤改气什么的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现在定位还是煤炭的清洁利用,煤炭清洁利用肯定是方向,而且我个人认为至少十年内不会变化。因为中国虽然页岩气世界储量第一,但是从管网各个方面来讲都不具备商业运营条件。所以从根本来讲,煤炭的清洁利用会有一个比较中长期的良好发展局面,大家可以关注。 对我们来讲,我们是这么一个状况。我们的工业燃煤锅炉改造是对标天然气标准的,我们在氮氧化物排放上是要优于天然气标准的,因为我们是低碳燃烧,温度控制在900度以 下。所以在处理过程中第一效果还不错,第二成本上偏低。再一个,我们主要的理念是要控制原料,我们现在两个口,一个出口,一个进口。现在大家谈的更多的是出口,你烧完了以后怎么办,但是我觉得,比如说我们学习德国的技术,进口要控制,燃煤控制这块很重要。低硫煤炭肯定是以后的稀缺资源,大家也可以关注。所以从低硫煤炭控制,因为我们拥有比较多的,大概50亿吨煤,低硫煤炭是我们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想强调的观点,第一,控制燃料的进口,入炉前的燃料,加强后面这块,后面这块我们正在研究的, 也在和别人合作,我们肯定是新兵,我们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新技术的能力,我们希望跟大家合作。刚才张总提到的新技术我非常感兴趣,我恰巧想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核心能力 出现这么大的技术飞跃。所以我们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脱硫脱硝一体化,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在运行了,但是效果还没有最后出来,我们预测可能到一月底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实地项目。 当然这个和我们没关系,我们以后可能会合作。所以从我们来讲,技术上很先进,对于我们这种不是以技术革新为主导的企业肯定不会贡献太多的力量,但是我们会积极参与 ,如果有好的技术我们希望在我们的项目上能运用,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这个趋势肯定是不可避免的,近零我不敢讲,最后肯定要达到越来越低的,这是大势所趋。第三个,我希望大家有好的东西能够一起分享,能够运用在我们具体的项目上面。整体我们投资的所有燃煤锅炉,我们规划也比较大,希望能够做下去。我们主要定位自己是蒸气的供应商和服务商,我能够和锅炉厂合作,我能够和脱硫脱硝厂合作,我能够和资源方合作。我的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打造市场,所有以后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工业园区,居民供暖,所有这些管道炉子,我们是BO模式,只要你这个项目不错我就去帮你建,建完以后我拥有运营,我以后控制的就是管线市场,这个模式我想可能有些人会感兴趣。所以从治理方面来讲我们也在积极做贡献,这是大概,占用时间比较长,谢谢。

骆建华(环境商会秘书长):谢谢,最后我听明白了,你是一个能源服务商。我们现在也谈环境服务,你是能源服务,你提供的不是炉子什么的,你提供的是气。

张开元(国电清新董事长):我听了颜总和柴院长的发言之后有些感想,完全赞成柴院长刚才提出来的,这是趋势性的,确实环境污染走到这一步,煤炭是我们未来主要的能源方式,这个局面现在未来都没办法改变。所以面对它,我们只能想办法让它清洁化,清洁化两头:前头是怎么样让进口清洁,从烟气治理角度讲,怎么样让它的出口清洁。刚才颜总提到了,我跟颜总是同行,都是做烟气治理的,他讲的情况我非常赞成,赞成在常规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技术进步这件事情是很麻烦的事情,串一个糖葫芦,一个设备再套一个设备,再加一个设备, 这就做不下去了,承受不了。我刚才介绍的产生了一个新的技术,肯定不是一天诞生的,我们十来年的研发,在十年连续开发的基础上诞生的。简单说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为什么大家不理解,说怎么可能?其实就是在原来的脱硫塔内部,把脱硫塔的芯给换了,别的地方基本上不用动。仅仅换了一个脱硫塔的芯,就是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不仅仅达到35毫克,我们最新签的合同是20毫克,20毫克可以做到,我在实验室做的是10毫克以下,大家说这么高的情况那是什么样的情况,我和大家说,能耗和原来的情况是差不多的,由于采取一些措施,我们在运行的这套装置,实际能耗比原来低了,下降了,不是上升了。当然不是这个技术本身导致的,是因为整个原来的装置都有大量的节能和优化空间。现在节能我觉得我们提的不多,今天都在谈环保,我想说两句节能。实际上环保改造最大的麻烦是投入太大,能耗太高,不断加设备不断加能耗,现在整个脱硫占发电厂装机1%耗电,到1.5 之间,1到1.5,各家情况大小机情况不一样,通常情况下运行1.1、1.2是可以的,改造以后,按照常规技术,这套技术改造下来超过2,这个数很大了。我刚才告诉大家,我们用一个新的技术换下芯的技术,最后连除尘加脱硫加在一起,还是在1.1以内,1.0多一点这样的范围内,而且这是保守的,还有空间可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技术的进步我觉得就应该尽快的去把它推出来。我有点着急的心情,能够尽快的把它推出来,不要让大家再花那么多钱一个一个串糖葫芦了,这不是办法,脱硝也是这个问题,两个指标解决了,氮氧化物怎么办?在这个塔里还有可以解决的,但是需要点时间,我想不光是我,还有很多兄弟企业,都在开发这个技术。

原标题:行业论剑之二:近零排放--行业异数还是行业趋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零排放查看更多>脱硝查看更多>环保上市公司峰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