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绿色GDP2.0 坎坷开新篇

2015-04-22 09:08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松柏关键词:环境污染民间环保组织绿色GDP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努力冲破制度瓶颈

绿色GDP一度遭到地方政府的抵制,如今随着政绩观的改变,绿色GDP实施的障碍正逐步破解

2004年开始的研究,被课题组专家称为绿色GDP1.0,现在重启的研究则称为绿色GDP2.0。

绿色GDP2.0的启动,无疑吊足了公众的胃口,但专题会上的宣示又“闪”了公众的腰。环保部称,由于这是一项前沿性、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国际上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因此,研究结果以何种形式、在何时公布,将视研究进程而定。

公众期待的不仅是研究成果,更期待绿色GDP能成为地方政府考核的约束性指标。绿色GDP2.0是否会像绿色GDP1.0一样,成为半拉子工程?

雷明说,尽管分散的研究工作并未停止,但是2007年以来,“大兵团作战”形式事实上已经停摆。停摆的原因何在?包括雷明在内的多位专家均表示,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政绩观、技术关以及制度瓶颈的考验。

一方面,绿色GDP主要是做减法,把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因素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予以扣除。一旦实施绿色GDP,会让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缩水,巨大的反差可能让很多地方政府“面上无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2007年,本已承诺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在承诺发布期过后仍无声息。不少试点省、市纷纷退出,个别省市甚至公开发函给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要求不要公布。雷明说:“在地方政府考核仍‘以GDP论英雄’的前提下,绿色GDP遭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抵制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客观核算的技术难度也不容回避。雷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从各国开展绿色核算的情况来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拥有真实全面的环境账户。其中,最根本的自然资源要素、环境破坏成本与治理成本的市场化定价问题仍无定论,包括资源和环境的物理存量如何转化为经济现值问题;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的经济评价问题;污染损失的评估问题。由于环境要素大部分没有进入市场买卖,如何衡量环境要素的价值始终是争论的焦点。比如,砍伐一片森林,卖掉原木,原木的售价即可表达原木的价格,但是,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和物种减少,这个损失又如何定价?

此外,绿色GDP1.0主要做减法,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没有体现在GDP增加值中。

除了核算技术与方法复杂、政绩观偏颇外,相关的法规制度安排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主要包括有关资源环境与统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资源环境信息共享等,都制约了绿色GDP核算工作的开展。

雷明认为,这些因素是阻滞绿色GDP1.0实施的障碍,也将是影响绿色GDP2.0前行的主要原因。可喜的是,经过十余年的沉淀、积累,这些障碍正在逐步破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同年12月,中组部出台规定,强调不能仅仅把GDP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

原标题:绿色GDP2.0,坎坷开新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污染查看更多>民间环保组织查看更多>绿色GD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