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四川达州“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大力整治挥发性有机物(VOCs)

2017-01-18 09:4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环境风险防控稳步推进。

严格落实危险固体废物生产经营企业申报登记、动态管理、联单转移制度,全市危险废物全部送持证单位处置,有效防范了危险废物安全事故。

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严格落实辐射管理制度,对全市核技术利用单位进行全面清查,建立全市277家核技术利用单位管理档案。监督核技术利用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排查安全隐患,向省放射性废物库送贮退役、闲置、无主放射源48枚,送贮率100%;由放射源生产厂家回收退役放射源13枚,回收率100%。“十二五”期间,全市未发生辐射事故。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全市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纲要》的总体要求,按照生态省建设目标,积极推进了生态创建工作,全市生态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1.大力实施人工造林、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城乡绿化。“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造林72万亩,森林面积达984.7万亩,活立木蓄积达4500万立方米,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2%,中心城区新增绿地38万平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0.2平方公里。

2.积极推进生态市(县)创建工作。按照《达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加大生态细胞工程创建力度,获得命名的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万源市太平镇、永宁乡、石塘乡),省级生态乡镇17个,通过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的19个,命名市级生态村1027个,市级生态家园1000多户,县级生态家园2.1万户。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4个县跻身省级绿化模范县行列。

3.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开展重点保护物种和特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46项行动计划。严格监管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宣汉县百里峡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区内珍稀动植物保护力度,未发生一起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事件。

(六)能力建设逐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环保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积极开展思想、作风、组织、业务和制度等“五大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打造了一支工作扎实、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执法队伍,为环保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环保投入不断增加,积极向省环保厅上报污染治理项目,向国家申报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保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不断配备完善人员编制、仪器、设备等,有序推进监测执法业务用房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监察、监测达标建设。市环境监测站、市环境监察支队通过了标准化达标建设验收,大竹县、宣汉县、万源市环境监测站,通川区、达川区、大竹县、宣汉县、开江县、万源市监察大队通过了标准化达标建设验收。强化环保队伍建设,加大环保系统干部职工培训力度,引进多名专业技术人才。达州市辐射管理监测站和环境应急中心获批成立。监测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市城区空气自动站开展了升级改造并通过验收,万源市、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达川区等均建成省控空气自动站。市城区开展了降尘、硫酸盐化速率监测,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州河罗江库区水质进行了自动监测;各县(市)对所在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后河大石盘、宝石水库、乌木水库、渠江金鸡口、后河偏岩子开展了监测。对境内渠江、巴河、州河、后河、明月江、铜钵河、东柳河、流江河、任市河等九大河流20个断面进行了监测,对乌木水库、宝石水库等2个水库开展了水库水质监测。市城区及各县(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监测点位669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30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58个。

二、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一)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大。

颗粒物成为大气首要污染物。从2016年起,全国统一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GB3095-2012),新增PM2.5考核指标且PM10限值更为严格,按照新标准评价,达州市城区、渠县空气质量均不能达到二级标准,达州市城区、渠县PM10年均浓度分别超过新标准限值30%、75.7%,尤其是达州城区,PM10浓度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形势严峻。因此,“十三五”期间大气环境整治重点为颗粒物,且在控制增量的基础上还要削减存量,才能保证环境质量不降级。

流域水质不能稳定达标。水质受降水等影响明显,多是丰水期达标,说明流域水污染主要来自点源,同时流域缺水造成枯、平水期水体自净能力低下,说明水环境承载力不足也是导致超标的重要原因。铜钵河、明月江跨境污染突出,入境水质长期为IV类、V类,甚至劣V类,加大水环境压力。

乡镇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突出。乡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相对较低,普遍未严格落实标准化建设要求,缺乏标志标牌、隔离网等基本防护措施,保护区内有农户居住、畜禽散养,沿途村落、散户截污设施不足或污水处理设施未正常运行,生活污水基本直排河道。农村分散式饮水工程绝大部分没有水处理设施和消毒设备,供水工程直接抽取地下水(地表水)至蓄水池,供农户使用,部分乡镇水质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超标,农村饮用水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小流域污染重、治理难。任市河、东柳河、铜钵河部分河段水质多年持续为劣V类,虽然整治工作从未间断,但整治效果甚微,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主要是受沿途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生活源污染。

土壤环境污染水平不明。达州市于2013年对蔬菜种植区、2014年对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质量、2015年对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试点工作,但监测点位不足,代表性非常局限,而农用地、污染企业场地等其他典型区域未开展调查,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水平仍不明确,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缺乏基础。

区域噪声污染加大。随着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施工噪声源明显增加,尤其是夜间施工噪声投诉较多。机动车数量增速加快,交通噪声影响范围和强度逐年加大。商业活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商业活动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各区县建成区大幅扩大,各区域土地用途改变,需要及时调整、扩大声功能区划,以保证足够的监测覆盖面积和准确的评价结果。

(二)污染排放水平仍将居高不下。

达州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十三五”时期全市将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要与国家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仍然较大,经济总量将快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加大,以火电、水泥、钢铁、焦化、建材、煤炭等产业为主的特点仍将延续,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将居高不下。

达州正在建设大型城市,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城市人口增加将带来大量的污染集中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压力增大。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噪声扰民等环境问题将日益凸显。人口密集区空气质量要保持良好难度大,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三)结构性、布局性污染问题突出。

达州产业结构中,食品、苎麻、化工、建材、火电、天然气开采、冶金焦化、煤炭、机械等重污染行业占比较重,工业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环境安全压力巨大。产业布局历史遗留问题多,仍有很多企业尚未退城入园,且存在“三无”企业、作坊,废水、废气排放量大,存在环境安全隐患。部分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生产废水、废气超标排放,环境监管压力较大。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等累积性环境问题集中显现。农村面源和废旧电子垃圾污染日益突出,城市区域性环境问题加重。

(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较大。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由于地方政府筹资困难,“十二五”规划的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完成率低,目前,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仅县城以上城市和少数乡镇建成并投入运行。“十三五”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达州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左右,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超过130万,面积超过130平方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排放量还会大幅增加。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只有19.5万吨/日,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已不能满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需求。全市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更是严重不足,建成污水处理厂设施的乡镇不到10%且由于缺乏配套管网大部分设施尚未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配套严重不足,收集率低直接影响污水集中处理率。散居农户生活污水直排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对河道沟渠造成污染。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到2020年,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设市城市、县城及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80%和50%。目前市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5%,离国家要求仍有差距。

生活垃圾收运能力欠缺。达州城镇生活垃圾已做到日产日清,“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市(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垃圾房、垃圾中转站、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农户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易造成黑臭沟渠污染。

农村污染治理欠账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大量使用农药、农膜、化肥,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种植面源污染等日益突出,由于其分散、面广、量多的特点治理难度较大。而达州市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生活污水直排、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严重,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场(户)大多未配套污染治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物综合利用不足,部分地方存在黑臭水体污染。许多水库塘堰施肥养鱼,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具有长期性。

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凸显。达州市主城区地处峡谷地带,空气流动性差,逆温静风频率高,极易造成市城区空气中污染物长时间累积,加重污染程度。近年来,受全省范围影响达州市灰霾污染加重。区域内黑臭水体引发关注,环境质量指标与公众感知存在较大差距。“十三五”时期,公众环境权益观进一步增强,而达州市环境治理投资占GDP比例仍然偏低,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数量、质量、方式及其均衡性等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乡之间生态环保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差距明显,环境质量改善的程度、速度与公众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环境事件容易成为社会矛盾激发点。

延伸阅读:

浙江宁波市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指南(试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挥发性有机物查看更多>VOCs治理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