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四川达州“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大力整治挥发性有机物(VOCs)

2017-01-18 09:4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章强化宏观调控,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一、健全环境宏观调控机制

严守环境承载力底线。2020年前组织完成市、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明确各区域环境准入条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评估管控,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万元GDP能耗强度控制,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不降级作为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严保生态功能安全,确保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人居环境、农产品产地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健全。

严把环境准入关。建立结合环境质量目标、区域功能划分、容量总量核定的“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进城乡建设、流域开发、产业园区等规划环评落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严禁核准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不发展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开展重点产业园区“负面清单管理”试点。城市建成区、工业园区禁止新建高污染燃料锅炉。新、改、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量(倍量)替代。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推动火电、钢铁、石化、水泥、化工等行业和燃煤锅炉统一执行国家特别排放限值,建立以提高节能环保标准倒逼“两高”行业退出机制。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依据,制定实施分年度的落后产能淘汰方案,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风险的工艺、设备、产品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县区、园区暂停对其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手续。推动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精细化工等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低耗水高新技术产业。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一心六片,沿州河与明月江发展的组团式布局结构”,着力提高各类园区的产业集中度和配套关联度。引导重污染产业退出或搬迁、企业分类退城入园,逐步打破近水靠城的历史工业布局。加大城市区域现有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微小企业“关、停、并、转”实施力度,清理建成区上风向重点涉气项目。饮用水取水口上游严格禁止、干流沿岸严格控制化工、医药、有色冶炼、纺织印染、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项目布局。

二、落实生态环境空间管控

(一)依法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十三五”期间,达州市将全面启动并完成市级及县(市、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以《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主体功能区》《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环发〔2014〕10号)为依据,以保育自然生态安全、维护人居环境健康、保障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等为目标,将水、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系统敏感区、重要区和脆弱区等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依法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确保红线区域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主要集中在水源涵养重要区、土壤保持重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对构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同时还包括法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包括公益林、天然林、特殊物种栖息地、重要湿地和草山草坡等区域。把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控制线、保障生态安全的警戒线、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推动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敏感、脆弱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主要物种及其繁衍地、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为全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重要支撑,逐步形成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二)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树立承载力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实施万元GDP水耗、能耗、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不降级”作为全市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严格自然生态空间征(占)用管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退化趋势。

(三)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落实《关于贯彻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的若干意见》(环发〔2015〕92号)精神,分层次推进《达州市市域总体规划》中划定的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用途管制落地,推动环境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融合。结合《达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建立国土空间管治制度,明确各区功能特点与重点任务,分区制定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政策,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规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行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山环水绕,绿色中心”达州市城市生态格局,加强自然山水的保护和积极利用,构建山、水、城、人融合的城市生态新环境。科学协调产业用地性质和规模,合理分区工业用地与生活组团,大力发展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型产业,积极发挥“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作用。

三、协同控制能源资源消耗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全市燃煤消费总量控制,燃煤消费向实现高效利用、具备污染深度处理能力的企业集中。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由建成区扩展到近郊。禁止高硫高灰煤销售使用,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加快推进电力、天然气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积极发展生物质、沼气等清洁能源,不断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全社会能源使用效率,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工业园区实现热电联产或集中供热,推进建筑节能改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运输装备、节能农业生产设备。

推进全社会全方位节水。根据市、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加强战略规划和项目建设水资源论证,将重点小流域最低生态需水量纳入水资源配置方案。执行省上下达的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抓好工业节水,鼓励废水深度处理循环利用,电力、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发酵等高耗水行业执行取用水定额标准。加强城镇节水,推广节水器具,控制供水管网漏损率,积极开发利用再生水、雨水,严控人造水景工程。发展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鼓励中水灌溉。到2020年,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

严控建设用地占用绿色空间。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城镇周边耕地、林地、草地、湿地保护。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

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产业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以四川达州经开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延伸发展以天然气化工、磷硫化工、煤焦化工等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及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使经开区开发建设成为具有资源创新开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特色的新型产业园区。依托五大工业园区关联布局,实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共生补链项目,促进企业间副产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物废水再生利用。建设生活垃圾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推进建筑废渣、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建立餐厨垃圾回收体系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处理,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制造、设备制造、技术咨询、工程施工、运营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培育节能环保品牌企业,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出台绿色产业发展引导政策,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信息技术、低碳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稻鱼共生”“猪沼果”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打造成渝经济区绿色食品基地。充分开发达州森林湿地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历史人文等资源,大力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核心价值的生态旅游业。

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鼓励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等传统制造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支持企业采用绿色原料、添加剂替代,创建绿色示范工厂。

五、培育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优化考评机制。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报刊杂志、社区街道、机关企业、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村委会等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展览展示、典型示范、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绿色消费意识,发挥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作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各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转变,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绿色家具、节能家电、节水型器具等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推广绿色建筑,完善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

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尊重自然格局,设置绿色限建区,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开发边界。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体系,提高城镇供排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打造城市生态版块、河滨绿地,加快环城生态带建设,大力实施中心城区“三山两河一湖”(凤凰山、火烽山、犀牛山,州河、明月江,莲花湖)生态景观整治,优化城市生态绿地布局,增加城市通风量。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农民植树护绿。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全面改善农村风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创建。

延伸阅读:

浙江宁波市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指南(试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挥发性有机物查看更多>VOCs治理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