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中国耕地土壤 需要大修!已经刻不容缓!

2020-06-09 13:29来源:环保事业联盟网关键词:耕地污染土壤污染状况土壤修复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是我国许多地方农业的真实写照。

中华五千年文明,绝大部分时间是处在传统小农经济“农耕文明”时期,一直本着犁耙锄头、自给自足、循规蹈矩、靠天吃饭、年吃年用的产业耕种模式。该文明能一直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理由,也许就因这一成没变、原汁原味、量入为出的耕作理念,始终保持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节奏,人为干扰强度完全在生态系统阈值之内。

随着近二百年工业文明迅猛到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的创造的成绩,事实证明,付出的是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环境代价。

其中,我国耕地污染就是个大问题。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中的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耕地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耕地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按照“十九大”制定的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有关精神,尤其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下,中国十八亿亩“耕地”需要分期分批系统轮番大修,寻求耕地污染治本之策看来既必要也迫切。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

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以及干线公路两侧150米内,都是污染重灾区。

耕地污染,除了长期依赖农药、化肥、除草剂、农膜等农业产业模式造成残留污染以外,还有化工污染、流域污染、采矿挖掘等污染引发流域灌溉水源的输入性污染。目前土壤重金属超标、有毒残留物富集、土壤板结和养分不足等状况是普遍存在。

土地修复,也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比如:休耕轮作、物理法整治、化学发整治和生物法整治等模式正轮番上阵,这些手段的科学机理仅仅是通过土壤治理达到隔离或阻碍暂时部分作物吸收,由于技术应该用受到规模、效率和成本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均都不能大规模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完全永久离开土壤的头痛问题。

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已经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起,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三个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本届政府已经全部制定发布实施。提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正在布局,具体时间仍在过程之中,具体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本文的“耕地大修”基本立场:树立耕地整治的政治信心,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创新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理念,大面积合理开发迄今土地未污染且适合粮食生产的土地,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大面积减少前提下,通过科技进步和低产田改造提升,荒坡荒地优化治理和设施农业合理规划布局,用新增无污染林地、山坡地和沙漠临草宜耕地置换已经污染严重的基本农田。通过农业机械化、经营规模化和土地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耕地单产实现降低对十八亿亩耕地依赖度,为耕地停耕和休耕流出时间和空间窗口。耕地大修,必须树立百年国土整治国家战略,上下必须拿出精神和勇气,两代人坚定不移久久为功。

耕地大修,遵循开发耕地增量替换污染存量,林地和农地空间互换,用“宜耕林地”替换“宜林耕地”。根据土壤中污染物类型选择种植亲污染物林木树种,几十年后,污染物基本被树木吸收后,全部截伐林木再恢复成耕地,被占用的林地再实施退耕还林。目前,通过停耕休耕靠自然生长杂草自然吸收污染物修复方式,修复时间会更长,除污效率会更低。对湿地、小流域水源地污染治理农业灌溉水安全策略,选择集中大面积采取高密度长期种植高生产力亲污染物的植物(如芦苇等)。

我们看到的沙漠里的贝壳,大家明白因为这里几万年前是海底。要深刻理解山、水、林、田、湖、草和湿地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平衡,始终是寻求动态平衡,是系统在动态大跨度时间转化中寻求系统平衡,不是教条主义的绝对平衡,遵循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循环运动规律,用自然规律手段解决或修复自然中出现的根本问题。

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土地治理经验基本上也是进展缓慢且效果有限。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投资有近1000亿美元。污染土壤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已成为整个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土壤的修复的过程相当漫长,当前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需要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如土壤学、农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科学以及涉及农业、林业、渔业等有关的生产单位和政府决策者的共同努力。

美国治理土壤污染超级基金法案至关重要。美国建立了“超级基金”来管理清理或缴纳清理污染土壤的费用,结合污染清理鼓励法案,以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刺激私人资本对棕色地块清洁和振兴方面的投资。从技术方面来看,美国土壤修复主要采取生物修复、多相萃取和化学处理技术,近几年多相萃取和化学处理技术的运用也正逐渐增多。

日本土壤修复市场的建立与立法紧密相关。日本1970年和2002年相继出台法律,建立起以《环境基本法》为基础,农用地和城市用地两方面并重的土壤污染的基本法律框架。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策的从严,污染违法事件不断增多,土壤修复市场不断扩大,已超过万亿日元规模。处理技术方面,主要以异土覆盖为主,近些年来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欧洲土壤修复市场各国差异较大,欧盟没有统一的法律框架。总体说来,在实际工程中生物处理技术运用最多,但将污染土壤作为废弃物而非可再生资源处理(包括挖掘处置技术、污染场地管制等)的工程项目在欧洲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英国对于土壤修复主要采取分层管理的手段,德国主要采取“分而治之”战术,加拿大主要采取十步管理流程。

中国土壤修复尚处于起步阶段,将经历从大乱到大治过程。我国土地已修复场地数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从发达国家的整体经验看,未来随着土壤污染问题不断突出,中国将经历从修复技术、治理模式以及立法规范化的过程。同时,耕地大修,倡导国家主导企业参与模式,摒弃国家财政主导模式,要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市场激励措施,通过所涉及土地的土地多权制度、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大胆创新,把为修复耕地与空间互换地的自然资源产权化、自然资源资产化和自然资产证券化,把耕地大修事业作成一个盘活污染耕地资产朝阳产业。

其实,土地制度、意识形态和粮食安全是大家关注生态安全的重点。真的,哪天遇到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拔掉一切植被立马种粮食,十八亿亩还是那十八亿亩嘛。真的,真的有一天遇到中国粮食颗粒全无,也许,别人比十四亿中国人,还要着急。耕地大修,百年大计,利国利民,福祉子孙。

以色列,完全一个沙漠国家却能成为农业出口大国,荷兰,一个填海而成的国家也成了农业出口大国。探索中国十八亿亩耕地有效的休养生息技术和思想途径,需要真勇气,更需要大智慧。土壤不大修,早晚是个病。车,总不能爆胎了,才开始换“备胎”嘛。

原标题:中国耕地土壤,需要大修!已经刻不容缓!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耕地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污染状况查看更多>土壤修复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