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黑臭水体政策正文

浙江省水利厅印发《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十四五”规划》

2021-05-25 09:16来源:北极星水处理网关键词:水系整治河流治理浙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总体布局

按照“美丽河湖+”理念,聚焦四条诗路串联形成的浙江诗画山水之“链”,以百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为“廊”,以成片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水美乡镇”为“珠”,适应各县(市、区)不同的发展诉求,促进以县域母亲河为主要纽带的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织就一张有浙北诗画江南水乡、浙东魅力滨海水城、浙西南秀丽河川公园、浙中锦绣生态廊道、海岛风情花园等“五片”浙江韵味的河湖水系网,初步构建“五片百廊”幸福河湖网总体格局。打造百条特色河流廊道,辐射覆盖全省90个县(市、区)城市重点发展区块,融合“生态、安全、景观、文化、旅游、产业”等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水平,助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一)浙北诗画江南水乡片

浙北诗画江南水乡片位于太湖以南,钱塘江以北,天目山以东,范围覆盖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杭嘉湖平原,包括嘉兴市全部,湖州市以及杭州市东北部。区域内地势低平,河床坡降较小,水网密布;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有京杭大运河穿过,还有杭嘉湖地区人工开凿的河渠溇港和运河頔塘等承载“江南水乡文化”的重要水利设施载体。

片区内杭州主要涉及江北主城区,以打造世界级滨水区域为目标,融入一江(钱塘江)、一河(大运河)、一湖(西湖)、一湿地(西溪湿地)、一遗址(良渚遗址)特色水文化,体现“大气蓬勃、与时俱进”的拥江发展城市时代之美;湖州主要涉及苕溪下游平原区域,以打造休闲梦里水乡为目标,充分发掘浙北生态旅游带和运河水乡民俗带资源,体现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之美;嘉兴市以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为目标,发掘江南水乡特色的古镇资源,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善田歌”,重塑田园渔歌风貌,展现“悠悠田园”的特色风景,着力将嘉善片区打造成为浙江省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的先行样板区,体现嘉兴在长三角地区江南水乡典范城市之美。

(二)浙东魅力滨海水城片

浙东魅力滨海水城片位于钱塘江和杭州湾以南,苍南县沿浦湾以北,四明山、华顶山、括苍山、雁荡山以东,覆盖宁绍平原、温黄平原、温州沿海成片平原等,主要为海积形成的滨海平原,包括绍兴市、宁波市、台州市以及温州市的主城区部分。区域内地势平坦,河道纵横密布,呈西高东低缓坡状向大海延伸;沿海城镇经济发达,城镇化进程中对原有河网水系改变较大;宁绍平原孕育了吴越文化;温黄平原孕育了瓯越文化。

片区内宁波主要涉及甬江流域下游平原和象山港、三门湾地区独流入海水系,以建设魅力港湾水城为目标,融入拥江揽湖滨海等特色水文化,重点打造县江“玉带绕城、一江两岸”、小浃江“接轨甬城、创新小港”等特色主题廊道,在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碰撞交融中,彰显宁波“山海韵味、甬派风情、国际风尚”的风貌特色,滋养出宁波国际港城和江南水乡完美融合的独特神韵之美;绍兴主要涉及曹娥江流域下游平原,以建设现代东方水城为目标,融入大禹治水、镜湖鉴湖、兰亭古址等水文化,重点打造兰亭江“兰亭故事、书法圣地”等特色主题廊道,展现“浙东唐诗之路”必经之地的诗路魅力;台州主要涉及椒北平原、桃渚平原,以建设水上台州为目标,融入椒江港湾文化、黄岩桔乡文化、路桥商贸文化等特色水文化,重点打造椒北片区“章安古城、灵秀水合”、永宁江“橘都黄岩母亲河、一路江水一路景”、百里大河“椒北大动脉”等特色主题廊道,铸就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温州主要涉及温瑞平原、鳌江平原等,以打造瓯越时尚水城为目标,以山居水乡片、河居水乡片和海居水乡片为特色,重点打造灵桥片“灵桥灵水、山海苍南”、小楠溪“花香沁人心、诗艺小楠溪”、岩坦溪“山水之源头、十里扬帆”等特色主题廊道,展现美丽浙南水乡风貌。

(三)浙中锦绣生态廊道片

浙中锦绣生态廊道片位于钱塘江之江以南,仙霞岭、大盘山以北,衢州以东,覆盖中游河谷盆地区和东部丘陵区,包括金华市全部、衢州市主城区、台州市西北山丘区、绍兴市西南及东南区域部分。盆地底部是宽窄不一的冲击平原,地势低平,盆地地表形态结构复杂多样,盆地边缘与山地界线清晰,河流从四面向盆底汇聚,钱塘江水系衢江—兰江水道纵贯南北;金衢盆地地理优势明显,是上海经济区南翼沿海开放带与内陆腹地间的过渡区域,也是浙江省粮食、棉花、柑橘、花卉等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片区内金华涉及全境,以浙中生态廊道建设为目标,重点打造孝顺溪“智城田园、金义新区”、义乌江“活力商埠头、碧水商城”、游埠溪“古韵风华、双溪寻梦”、白溪“古韵湿意、耕读白溪”、宣平溪“宣莲涟漪、隐逸画卷”等特色主题廊道,全面激活生态涵养功能,建设浙中生态廊道;衢州主要涉及衢江及支流两岸河谷平原,呈珠串式分布,以打造“衢州有礼、幸福水岸”为目标,重点开展芝溪“东区花园、农旅芝溪”、灵山港“灵动灵溪、活力无限”、江山港“浪漫水道、百里须江”、常山县芳村溪“柚茶芳村、香飘万里”等特色主题廊道建设,一同展现幸福、风情、智慧、灵动、浪漫的黄金千里水道风景线,树立东部治水标杆的大美衢州;绍兴西南及东南区域重点打造长乐江“长乐常乐、嵊西重镇”、黄泽江“十里滩林、水墨黄泽”等山区性特色主题廊道;台州市西北山丘区重点打造始丰溪“最有禅意的溪流”、十三都坑“清水仙乡、淡竹客溪”等山区性特色主题廊道。

(四)浙西南秀丽河川公园片

浙西南秀丽河川公园片位于南雁荡山以北,雁荡山脉以西,范围覆盖东苕溪和浦阳江干流以西及金衢盆地以北、丽水河谷。杭州市境内涉及分水江、东苕溪、西苕溪上游区域;衢州市境内涉及城区上游区域;丽水市境内主要涉及碧湖平原、城郊平原,包括丽水市全部。该区域是我省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水源涵养区,涉及西天目山、清凉峰、千岛湖流域、古田—钱江源等保护区域,是我省重要的生态绿屏;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带动了该区域山水生态旅游,也是我省“黄金旅游”之地,区域支柱产业为绿色农业。

片区内杭州以千岛湖流域、分水江流域、南苕溪流域为重点打造武强溪“白鹭轻舞、田园汾口”、梓桐源“半源山色半源湖”、天目溪“织耕之乡、富饶天目”、昌化溪“青山湖色、生态水韵”等特色主题廊道;衢州钱塘江源头以建设钱江源国家公园为目标,充分挖掘“钱江源头”和“钱塘诗路”文脉联系,重点打造池淮溪“醉香池淮、风情画廊”、苏庄溪“清心古田、绿水苏庄”、龙山溪“龙山密林吐龙泉”等特色主题廊道;丽水以建设瓯江河川公园为目标,充分发掘“丽水三宝”、海上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特色资源,重点打造好溪“养生河川”、宣平溪“莲香河川”、碧湖平原水系“处州粮仓”、松阴溪“茶香河川”、浮云溪“童话河川”等特色主题廊道,释放政策红利,治理过程中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促进水生态价值经济溢价,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五)海岛风情花园片

海岛风情花园片包括舟山群岛及其他沿海岛屿。区域内有独特的山海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突出优势,但由于受海岛地理特点影响,地表径流少、无源头活水,难以形成规模水系。该片区结合十大海岛花园建设,以打造海岛风情花园为目标,结合生产生活需求,营造沿湖、沿河水景观带,重点打造普陀城西区域水系、六横岛中小流域等“品质河道”串珠成链扮靓千岛之城,营造舒心自在、多元开放、富有海洋气息的人文环境,保护“山海岛城”的景观格局和“滩峡岬湾”的景观资源,打造具有渔家记忆、彰显东海特色的花园海岛风貌和海岛水乡特色,为舟山海上花园城市建设提供保障、为舟山新区产业提供支撑。

四、建设任务

(一)建设指引

以中小河流全流域综合治理、成片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推进“幸福河湖网”建设。各地应根据全省要求,结合各市实际情况,对标区域和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应以流域为单位、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应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积极统筹谋划规划方案等前期工作,统一布局、明确定位、有序推进。在建设中坚持系统治理,根据河流特性,按照“美丽河湖+”理念,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地方韵味、乡愁情怀的“幸福廊道”。

1.水安全提升:补齐防洪短板,完善防洪体系

聚焦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补齐防洪短板,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度超前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一是系统考虑防洪安全,充分衔接有关规划防洪排涝要求,统筹考虑河湖堤岸建设、清淤疏浚、沿岸雨水排放口疏通和恢复,阻水建(构)筑物拆除、安全管护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二是突出建设重点,确保洪涝灾害明显、有重要保护对象河段防洪达标率显著提高。优先安排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其堤防达标率整体提高至85%以上,排涝压力较大的防洪闭合圈可适当沿河增设排涝闸泵站,保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三是合理建设堤防护岸工程和堰坝工程,因地制宜、功能综合。根据山区(海岛)、平原地区不同河流水系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采用相应防洪治理措施,注重根据区域差异因循施策,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生态等功能。

专栏一 防洪治理措施建议

系统考虑防洪安全,合理确定防洪标准。统筹考虑河湖堤岸建设、堰坝改造、清淤疏浚、阻水建(构)筑物拆除、安全管护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根据防护区内防护对象的重要性,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2014)合理确定中小河流堤防的防洪标准。城市防护区根据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常住人口或当量经济规模指标、乡村防护区根据人口或耕地面积,确定其防护等级和防洪标准,原则上同一防洪闭合圈内防洪标准应统一。

合理确定防护工程布局。已建堤防和护岸工程需要提标加固,尽可能维持现状堤防布局,新开河道及新建堤防工程应符合防洪规划及整治工程规划的要求,工程布局应因势利导、符合水流演变规律,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对需要实施裁弯取直的工程应进行多方案比较综合分析。

合理建设堤防(护岸)工程。注重突出区域差异,体现地域特色,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合理选择整治模式和堤防断面型式。山区性(海岛)河流已建直立式硬质堤防,可采取软化、绿化、重建等生态化改造措施加以提升;部分凸岸、山地、高地、无人居住区等没有防护要求的河段,减少人为扰动,维持河流自然形态;针对下游是城区的中小河流,可因地制宜设置河道调蓄区、开口堤、溢流堰,统筹考虑河道清淤、阻水建(构)筑物拆除、打通局部“卡脖子”河段等综合措施,达到分级设防、提高重要保护对象防洪排涝能力。平原性河流按照相应的防洪标准建设生态堤防,并考虑护岸工程的亲水性和便民性,尽量维护河流的自然形态,防止人为侵占河道和河道直线化,避免截弯取直,尽量增加过流面积,增加行洪能力。

合理建设堰坝工程。应从稳定河势、灌溉引水、改善生态等方面充分论证堰坝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并对堰坝选址进行合理分析,确保堰坝的形态满足安全和消能的“底线”原则。切忌过度筑堰影响防洪安全和河流生态。不宜在山丘区河道上建高堰坝挡水形成长距离的“景观水面”,不宜密集建堰形成水面“梯级衔接”,不宜在河道束窄等水流河势和地质条件不足河段建堰。

2.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补齐水生态短板,完善水生态体系

以营造恢复与河湖生物生境相适应的河湖形态和岸坡结构、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丰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统筹推进中小河流农村水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一是加强水系源头、河谷等生态敏感区保护,根据“三区三线”评估结果,明确各类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功能定位和岸线管控要求,加强生态廊道空间管控。二是开展河流中下游地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拓宽河道,归还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空间,恢复河湖水系自然连通,构建健康的河湖生态系统。三是开展流域和区域两个维度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八大流域和各市县形成纵向统一、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水生态修复格局,维护河湖生态安全底线,增强河湖绿色发展特色,为我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强劲支撑。

专栏二 健康水生态工程措施

加强江河源头生态保护。加快推进主要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按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廊道空间管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

加大平原河网水系生态保护。恢复河湖水系自然连通,持续改善河网水环境,构建健康的河湖生态系统。加快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重点解决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恢复河湖功能,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打造嘉善县、德清县等一批各具特色、示范引领强的县域综合治水样板。

加强河湖生态调查。宜在河湖治理设计前针对性调查河湖常年水质变化、常年水量情况、空间形态、植物、水生动物种类及生存繁衍环境等情况,分析具体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建议。

修复河湖空间形态。系统考虑河湖空间形态修复,平面上,对直线化、规则化的河湖岸线尽量优化调整;对山丘区河流因采砂等原因留下的深坑、乱滩应进行修复整理,营造滩、洲、潭等多样化的生态空间。横向上,尽量修复构建岸、坡、滩、槽形态,相互之间应平顺过渡。纵向上,对现状严重阻隔鱼类洄游、影响生态的拦河建筑物应统筹考虑其功能尽量予以拆除或生态化改造。河湖空间形态修复不应影响行洪安全和结构安全。

保证河湖生态性水量。分析生态性水量问题,确保河湖生态健康。对于因拦河建筑物、引水式水电站等造成生态性水量不足的河道要提出生态性水量泄放要求,新建拦河建筑物不得造成下游河道脱水。对于因采砂等造成河床蓄水能力减退或消失的河段,可采用修建低堰的措施。采取引配水、沟通断头河、拓宽卡口、清淤等措施改善水体流动性。

开展堤(岸)生态化改造。山区河流堤(岸)生态化改造,可通过地形重塑、植物措施等手段使堤岸“隐形”,融入周围环境。平原河流护岸整治,应尽量维护河流自然形态,并对原有的硬质化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增强自然景观,创造优美的水边环境。

开展河流闸坝生态化改造。修建生态跌坎、过鱼设施等生态修复措施,改善拦河闸坝下游河湖水资源条件,为水生生物营造栖息环境。

加强滩地保护与修复。加强江心岛屿、滩地等保护与修复,保护滩地生物多样性、地质和地貌等自然遗迹,同时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效的恢复和修复,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为动物提供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亲近自然的活动空间。

采取合理的植物措施。应结合岸坡稳定、生态修复和自然景观要求采取植物措施,构建河岸带缓冲区,宜林地段应结合堤岸防护营造防护林带,平原水系、山区河滨带和洲滩、湿地优先选择具有净化水体作用的水生植物、低杆植物,湖泊植物配置宜营造湿地景观。城镇区、村庄、田野等不同河段宜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风貌,应注意四季色彩变化,可尝试一条河一个或多个植物主题。要充分考虑养护成本,乡村河段不宜配置名贵树种、大草坪等,城镇河段亦需体现自然野趣。植物措施要在充分调查分析行洪影响、洪水冲刷浸没情况等基础上合理配置,不应影响行洪安全。

3.水宜居设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营建品质滨水公共空间

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在满足流域防洪要求前提下,提高滨水活动区域的贯通性、延展性、丰富度。一是合理布设滨水滨岸慢行道,努力推进水系沿线重要城市、特色乡村岸线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贯通从源头到河口能漫步、可骑行的滨水绿道,全省城乡基本普及15分钟亲水圈。二是合理建设滨水滨岸小公园,逐步提升水岸公共空间的品质、文化内涵和功能,逐步形成更系统、更完整、更丰富的滨水空间和生态体系,探索滨水岸线利用方式,结合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河流沿线区域的城镇更新与功能重塑,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幸福感、获得感。三是合理布局亲水便民配套设施,增加水岸空间的复合功能,把河湖两岸建成充满活力、绿色生态、舒适便捷、共建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专栏三 宜居水环境工程

合理布设滨水滨岸慢行道。慢行道宜利用堤岸进行布设,堤岸顶慢行道可结合防汛道路,堤岸脚部慢行道应结合防冲功能布置,并考虑行人的安全与舒适度。路面材料应结合功能需要进行选择,乡野段道路宜选择自然生态材料。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慢行道应与当地整体自然环境协调,不宜千篇一律按照绿道设计规范设计,不宜大量采用彩色路面,人迹罕至、山体侧河段和鸟类等动物栖息地不宜设置慢行道。

普及15分钟亲水圈。15分钟亲水圈指人口集聚地居民大致15分钟步行(约1公里)可达,生态良好、景观优美,且具有一定亲水便民、休闲健身等设施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原则上以城镇、开发区、乡村(社区)为单位进行认定,应具有滨水绿道(或游步道等)、公园(或景观节点)、休闲健身设施及亲水平台等亲水相关基础条件。确保城乡居民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大于85%。

合理建设滨水滨岸小公园。在重要节点处可结合需求在居民集居区域或结合古桥、古堰、古树、古村落等布置滨水滨岸小公园,适当考虑居民休闲、健身、文化交流、观赏等综合功能。滩地公园设施不得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岸上公园与市政公园共建共管时不得影响河道管理功能。

合理布置亲水便民配套设施。在居民较集中的位置可结合浣洗、取水、驳船等功能布置相应的河埠头、小码头、垂钓点等设施;在人流量比较集中的位置可设置遮阳避雨设施。在重要节点上可考虑照明、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系整治查看更多>河流治理查看更多>浙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