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场地修复评论正文

“常外”事件 当精英学校遭遇“毒地”

2016-07-05 10:44来源:三联生活周刊作者:王丹阳关键词:污染地块土壤修复常州外国语学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里边的渊源要追溯到近20年当地中学教育改革,也折射了这座“状元之乡”几十年来固若金汤的文教“堡垒”中的联盟关系。一位深谙当地教育系统运作法的当地人士告诉我,“文革”后,本地师范学院毕业的教育精英集中出现,如今在教育系统内构成精密持久的网络,“哪怕市长、市委书记都从外地调来,但这个本地人把持的集团不会动”。从他的言谈里,可以略微窥探这个部门里的隐性利益,捋出一般文教人员的晋升轨迹。比如,某位现任副市长便曾是一个重点中学的化学老师。

盛传中,“常外”原本2017年才完成搬迁,而迫于教育局的压力,和实验初中所在的“最好地块”的商业开发驱动,加速了建设。以上知情者告诉我,“常外”在与省常中联手前只是个普通的民办学校。“90年代和21世纪初是公办学校的天下,如果不是就近入学(学区)政策的推行突然全面化,根本不会有‘常外’后来的转机。”他说。

“你问为什么那些学校都在搬来搬去折腾?本质上是看中了老校区周边居民区的生源红利。”他说。在常州,有约定俗成的初中、高中对口的做法,十几年前,高中大部分生源通过校内或对口学校择优录取而保证的。为了留住对口初中的生源,“都会在物质和师资上给予补偿,这是本世纪初的常态”。这种情况下,初中生源的好坏对高中升学率有直接影响。

2008年,教育局提高了小升初阶段按学区入学的比例,原本的80%择优录取,20%就近入学倒挂过来,这时候,地段就变成保证优质生源的重要考量。一些应了开发新区所需而开到市郊的“完中”开始改制分离,将初中部或对口初中民办化,这样便可甩掉就近入学的包袱。

与一线城市公共设施围绕传统学区而暴涨的俗例不同,常州市内很多老中学是70年代初规划的,或小或旧,要改善只能在远地新建。常州市在合并了原县级市武进(现在的新北区)之后,一直是把新城区的发展作为重点来抓,学校向边缘腾挪后,新区基建又围绕教育资源应声而起。而在旧校区的处置问题上,教育局又是有决定权的。

偶然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比照“常外”的规划投建,和常隆地块的修复进度来看,前者的确有明显的冒进之嫌。该校环评批复时间是2012年3月,当年市规划局核发了选址意见书,翌年10月,新校正式投建,并于2015年7月竣工。但受人诟病的是,2011年学校就进行了奠基,所以“未批先建”,对此官方回应称“先行奠基并未正式开建”。其实,在环评批复前先行奠基是近年来业内的“潜规则”,只是当问题项目一个个曝光,才发现“未批先建”几乎是个通病。

而常隆地块是2011年6月前完成了搬迁,2013年立项、2014年3月份正式实施该地块修复工程。从某科技网站上的该地Google卫星图片来看,恰是在2015年初,常隆地块上出现了污水处理池、堆货区,内河颜色呈红褐色,与周围形成明显色差。这期间伴随着“常外”的施工,直到今年2月中旬,处理池和内河才完全消失,呈现一片覆土后的平整,但此时,“常外”已在此开学5个月。

根据新建校舍的项目环评报告,可见“周边场地影响”一栏指出常隆地块的“土壤和地下水已受污染”,“如果本项目所在地利用地下水,可能导致北侧第一承压层中污染地下水的扩散,从而使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所在区域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该栏还指出常隆地块开展修复后,会产生一定空气污染,所以若在该地修复完成前开校,必须注意修复地块对师生的影响。

如果修复项目没有因下游水泥行业不景气而搁置,或者学校再延迟一两年搬迁,那么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也许至今埋在地底。央视显示的常隆地块环评报告,直指该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浓度超标达9.4799万倍和7.8899万倍,四氯化碳浓度超标也有2.2699万倍。”

原标题:我们的经典 |“常外”事件,当精英学校遭遇“毒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染地块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常州外国语学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