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管理办法》等行政法律、规章对处置行为的界定看,环境行政法中的处置行为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有多个条文将“利用”和“处置”相并列,并且该法第88条第7项规定,“利用,是指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动”。由此可见,环境行政法的处置行为仅指生产过程完成后对危险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的处理行为,并不包括资源化危险废物的利用行为。其二,环境行政法的处置行为既包括通常实施于企业内部特定空间的处置如在特定空间内部利用消毒、蒸馏、萃取、沉淀、过滤等实现危险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也包括最终的处置如将危险废物最终置于有关场所或者设施。其三,环境行政法中的非法处置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差异悬殊。一些非法处置行为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如将危险废物置于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将固体危险废物作为一般“渣土”或混合于一般“渣土”用于公路或作为建筑材料用于某项建筑;而另一些非法处置行为可能只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危害,或者仅有造成环境危害的可能性,如在特定空间内违规使用蒸馏、萃取、沉淀、过滤等处理危险废物,并出现“跑、冒、滴、漏”等现象。
《刑法》第338条和《司法解释》均使用了处置的概念。但是,《刑法》和《司法解释》关于处置行为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刑法》第338条中的处置行为应当包括除排放、倾倒以外的各种处理行为,接近于日常用语中所使用的处置行为。有论者认为,“刑法典原来第338条将适用范围限定在向土地、水体和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害物质。而在司法实践中,任何环境污染行为都表现为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从立法技术上看,对此作出规定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但事实上,“向土地、水体、大气”限制语的删除,不仅使向他人提供危险废物的行为,也将委托他人收集、贮存、利用、处理危险废物的行为囊括其中。《司法解释》第7条规定:“行为人明知他人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经营许可范围,仍向其提供或者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以污染环境罪的共同犯罪论处。”显然,该条中提供行为或委托行为不应该理解为《刑法》第338条中的排放、倾倒行为,而应理解为处置行为,是对处置行为的一种解释。
《司法解释》有4个条文,即第1、4、7、8条,共9次使用了“处置”概念,但关于“处置”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第4条与第8条共有4次使用了“处置”概念,其中有3次是在重述《刑法》第338条关于罪状的描述,其含义应同《刑法》第338条的含义相一致;另1次用于“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罪名,故不属本文的研究范围。第7条使用“处置”概念1次。该条是关于行为人违反危险废物管理规定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时构成污染环境罪共犯的规定。从该规定的法律渊源和处置与利用相并列的规定看,该处置行为应与危险废物管理法规中的处置内涵相一致。因此,值得重点研究的是第1条所使用的“处置”概念。
《司法解释》第1条共4次使用了“处置”的概念,其中,第1项、第4项明确了处置的地点或范围。前者明确的处置地点是“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后者明确的处置范围是“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由于上述规定明确了处置地点与范围,故将在企业特定空间内实施的利用或处理行为排除在处置行为的内涵之外。而第2项、第5项由于未明确处置的具体地点和范围,司法实践中常将一些实施于企业特定空间内利用或处理行为认定为处置行为,从而不当地扩大了污染环境罪的适用范围。因为这些行为尽管可能违反了相关的行政管理法规,侵犯了相关的行政管理秩序,但由于这些行为并未实质地侵害环境法益,从而不应当被认定为构成污染环境罪。
(二)从污染环境罪的既遂状态看处置行为
非法处置危险废物类污染环境罪属于污染环境罪。学界对该罪到底是实害犯还是危险犯存在很大争议。特别是《刑法修正案(八)》对污染环境罪修改之后学界的分歧更大。因此解读处置行为还要从污染环境罪的既遂状态厘清该罪的类型。笔者认为污染环境罪属于实害犯,但是一种特殊的实害犯,即包含严重危害可能性的实害犯。此处所说的严重危害可能性是指对人身、财产等传统法益的严重危害可能性,对生态环境自身而言则指已经发生现实的环境污染。
根据法益是受到侵害抑或是处于危险状态,刑法将犯罪分为侵害犯与危险犯。如前所述,虽然法学界对环境犯罪侵害的法益到底是什么还存在不同观点,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法益观和生态本位主义法益观的争论,但应当在环境问题上适用刑罚的方式保护环境利益获得了认可。因此,有学者主张在环境犯罪中设立危险犯,甚至指出为了强化保护环境法益应当设立过失危险犯。虽然《刑法》修改污染环境罪的原因与强化对环境法益保护有关,但不能矫枉过正。《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338条的修改表明,环境法益不仅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而且它相对独立于传统人身、财产等法益。之所以称其具有独立性,是因污染环境罪只要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即使没有重大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也可以认定环境法益已受到侵害。之所以说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因为环境法益之所以成为刑法法益,并非基于独立于人之外的其自身的价值,而是基于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强调环境犯罪立法所保护的环境法益的独立性意味着环境刑法对生态环境本身的重视,意味着刑罚措施的适当提前,但此种独立仅为相对独立。此种修改不是对法益侵害结果要求的否定,而是对法益侵害结果的扩大解释,将原来立足于传统人身、财产权利之损害结果要求扩大到对与人类相关的生态环境自身的损害。在行为引起特定生态环境损害结果但未导致人身、财产损害之时也要追究行为者的刑事责任。
刑法也应有预防的功能。预防原则是环境法最基本的原则,核心在于防患于未然。预防原则的确立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价值博弈的过程,是在对预防成本与损害应对成本进行衡量之后的一种选择,特别是考虑到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甚至不可逆性,环境法将预防原则作为首要的基本原则确定下来。《环保护境法》第5条首次明确规定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也源自于“预防”的基本理念。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环境立法、司法、执法的全过程,环境法范畴内的环境刑法,理应受环境法预防原则的引导。随着人类逐渐步入风险社会,为了预防各种可能的危险,刑法保护开始适度提前,刑法理论也开始在惩罚机能之外重视预防机能,但此预防非彼预防。
环境法预防原则是指“对开发和利用环境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破坏等应采取预测、分析和防范措施,以避免、消除由此可能带来的环境损害”。自进入风险社会后,预防原则内涵已经有所拓展。它对两个层面的行为做出回应:一是针对可能的环境危害,即防止原则;二是针对科学不确定性,即风险预防原则。但是从立法实践看,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预防原则和“预防类法律制度”仅仅是对“可能的环境危害”的回应,并没有针对科学不确定性问题采取措施。预防原则要求在可预见的环境危害发生之前防止致害行为的实施,为此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如各类环境行政管制措施、预防类环境民事责任措施,但在所有措施的运用中要谨慎选择刑罚手段。在环境法益的法律保护中,刑法只是多种因应措施中的一种,应作为最后的手段。对环境刑事责任的追究,首要的前提应当是法定“严重污染环境”之情形已经出现,这本身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环境法预防原则从基本理念上看偏向于较少地运用事后救济类措施,不能因其对“可能的环境危害”回应来要求环境犯罪对“法益侵害的危险”做出回应。环境刑罚具有的预防功能,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其预防功能一方面体现在预防犯罪人再犯同类罪,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其威慑作用,教育预防犯罪人之外的其他人犯该罪。强化环境刑法的预防功能,可以在客观上起到环境保护、防止环境危害出现的作用,为此,环境刑法保护应该适当提前,但并不是非要求其对所有“可能的环境危害”做出回应,而是对原来环境刑法重人身健康、财产权保护而轻环境权益保护之缺陷的弥补,要求将某些严重污染环境但未造成传统权益损害结果的行为认定为犯罪。
(三)从刑法功能与犯罪类型看处置行为
从犯罪分类的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刑法修正案(八)》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改为污染环境罪,以及《司法解释》出台,把污染环境罪由结果犯改为危险犯。虽然结果犯和危险犯的划分与结果相关,但它们并非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区分形成的两种犯罪类型。将犯罪分为实害犯和危险犯是大陆法系刑法中的一种分类,其“将对法益的现实侵害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称为侵害犯,将对法益侵害的危险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称为危险犯”。因此危险犯是相对于实害犯而言的犯罪类型,而结果犯是相对于行为犯而言的犯罪类型。虽然关于结果犯和行为犯的分类依据有不同的理解,但人们一致认为结果犯需要考虑结果要素,理解时要么将犯罪结果出现作为既遂标准,要么将犯罪结果出现作为基本构成要件。如果犯罪的构成不考虑结果因素的则为行为犯。与此相似,学者对危险犯与实害犯的划分也立足于不同的出发点,但都提到了法益侵害,以法益侵害的不同程度作为划分的标准。两种不同分类中提到的关键点是法益侵害与犯罪结果。危险犯与实害犯不是不考虑犯罪结果,“危险犯与实害犯是根据危害结果表现形态的不同对结果犯进行的划分”。《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污染环境罪包括行为犯与结果犯两种类型,但从另一种划分标准来看它们依旧为实害犯而非危险犯。
是否可以《司法解释》第1条所列前5种情形为依据将污染环境罪认定为危险犯,还要从刑法解释的角度看其是否符合危险犯所说的法益侵害的危险。根据修正过的《刑法》第338条的规定,被告行为严重污染环境是认定污染环境罪的前提条件。严重污染环境是环境法益遭受严重侵害的表征。换言之,环境法益遭受侵害是认定污染环境罪的前提条件。虽然污染环境罪降低了入罪门槛,但它仅仅是对入罪情形认定中所说的法定损害结果之损害程度要求的降低,而不是不要求有法定损害结果出现。况且在污染环境之前还有“严重”这一前提。也就是说,如果行为导致环境污染程度较轻还没有达到法定的严重程度就不构成此罪。倘若仅仅是有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之危险,则因其不符合污染环境罪的构成要件而不构成污染环境罪,亦即从犯罪类型来看,不符合危险犯所说之法益侵害的危险。由此可见,污染环境罪是实害犯,而不是危险犯。
如前所述,根据《刑法》的规定,污染环境罪是实害犯,且是包含了严重危害可能性的实害犯。在此情形下,司法解释无权将实害犯解释为危险犯。否则,该司法解释属于越权解释,法官在适用该解释时不能直接适用,而必须作限缩解释。唯如此才能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和司法的统一,并充分保障人权。对《司法解释》第1条第2项、第5项中的处置概念必须作限制解释,将其限制为向大气、水体或土地处理各种危险废物或其他有害物质的行为,从而将在企业特定空间范围内的各种利用或处理行为排除在外。这种解释有助于实现环境刑法的预防功能,可以引导危险废物的处置者———如案例一中犯罪嫌疑人,在拆解获得铅块之后合理处置其他拆解物。案例二犯罪嫌疑人的处置伴随着排放、丢弃,应当认定为《司法解释》第1条第2项的非法处置行为,构成污染环境罪。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年来,马鞍山市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在无废细胞建设、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和传统行业绿色转型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各阶段性指标基本达成,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无废城市”制度体系、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无废文化”培育工作初步完成,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生产、
芳源股份17日公告,决定终止投资不超过30亿元的“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及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并将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本次终止投资事项后办理后续芳源锂业注销等有关事项。公告称,该决定旨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公司运营效率,不会对公司业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历时两年,战略性
日前,山西生态环境厅对国能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三期2×660MW煤电一体化扩建项目环评拟作出审批意见公示。国能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三期2×660MW煤电一体化扩建项位于忻州市河曲县西口镇,本次三期工程利用电厂二期工程北侧预留建设场地,建设2×660MW超超临界空冷凝气式汽轮发电机组,配套2×2100t/h
绿色工厂拔地而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速布局……作为海南自贸港的重要窗口,海口国家高新区大力培育以绿色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降碳、减污、扩绿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展现出绿色发展新气象。绿色园区建设引领发展2023年12月,海口国家高新区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号角声中,国家“双碳”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奋进蓝图正徐徐展开。作为全球综合性能源企业的领航者,国家能源集团以“无废集团”建设试点为笔墨,在这幅壮阔画卷上挥毫泼墨,书写着能源行业绿色转型的崭新篇章。一年来,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井下采掘到云端数据,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禁止审批不符合新污染物管控要求的建设项目。详情如下:关于加强重点行业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为贯彻落实《新
4月14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国能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三期2×660MW煤电一体化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详情如下:项目名称:国能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三期2×660MW煤电一体化扩建项目建设地点:忻州市河曲县建设单位:国能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环评机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拟批准日期:2025-04-1
日前,江苏宿迁发布《宿迁市2025-2026年度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2025-2026年,全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共编排118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8.8亿元。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工程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22.4亿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0.7亿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4月8日,广东佛山生态环境发布有关于佛山降碳减污之路的报道,绿色制造与产业转型以及重塑工业DNA。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市共有3个绿色工业园区、91个绿色工厂、30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总数位居广东省前列。其中,蒙娜丽莎陶瓷通过技术创新,投产了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
日前,江西发改委发布2025年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2025年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544项,总投资147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57亿元。其中,建成投产项目159项,续建项目212项,新开工项目168项,预备项目5项,涵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生态环保项目46个。北极星汇总环保项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21〕47号)有关要求,为科学引导通化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利用处置企业规模化、专业化运营,现发布通化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投资指导性公告。一、指导思路坚持以
北极星环保网获悉,河源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发布,举报奖励遵循“一案一奖”原则。5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全文如下:各县(区)生态环境部门,各科室、直属单位:为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的社会监督,鼓励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我局制定了《河源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自2
泰安市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任务(序号五十三)已完成整改,根据《山东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验收销号工作规定》(鲁环督改办〔2022〕8号)要求,现将任务整改情况进行公示。一、整改任务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山东省涉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非法填埋倾倒案件仍呈高发态势。潍坊昌邑市2011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12月26日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办法》的通知,以规范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工作,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进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信用体系建设。详情如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工
202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连续5年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突出打击重点,紧盯大案要案,深化部门衔接,扎实推进专项行动走深走实,有效遏制了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高发态势。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浙江省宁波市生态
近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积极利用群众举报、无人机等方式发现违法线索,坚持追根溯源,深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了一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震慑和示范引领作用,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现发布2024年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此次
今年以来,辽宁省持续保持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紧盯重点行业、重要线索,联合公安等部门精准查办一批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为进一步加强警示宣传,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指导各地学习借鉴经验做法,现将3起危险废物领域典型案例公布如下:案例一:
浙江省发布2024年第九批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行刑衔接):今年以来,全省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开展绿剑2024、“两打”等专项行动,积极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群众举报等方式发现违法线索,坚持追根溯源,深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公布第二批行刑衔接典型案例,供各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震慑涉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贵港市以强有力的手段查处一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近日,贵港市生态环境局公布6起综合执法典型案例。案例一:平南县某石业有限公司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案一、案件简介2024年3月18日,贵港市平南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批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发布,其中包含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案例2件、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案例3件和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案例3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引导和促进企业自觉守法,现
2024年7月,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发现,眉山市固体废物处置不规范,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一、基本情况眉山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生活污泥)、工业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工业污泥)等一般工业固废,以及危险废物等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递增。2021至2023年,全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约80.
2024年7月,陕西省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延安市油气开发污染环境整治不够有力,存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不到位、危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一、基本情况延安市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天然气储量3000亿立方米,2023年生产原油1428.38万吨,占全省的57.37%;加工原油960.86万吨,占全省的51.30%;开
今年以来,山西省生态环境系统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坚持以打促建、以打促治,深入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依法打击污染环境犯罪行为,用法律武器守护绿水青山,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警示作用,省生态环境厅集中通报4起不同类型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一、长治市
2024年,太原市生态环境局以执法大练兵为抓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结合全年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计划,全面优化执法方式,不断增强执法效能,立足执法普法,服务企业,将科技执法、非现场执法、包容审慎执法贯彻到日常执法工作中,重点查办了环境违法犯罪、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
202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连续5年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突出打击重点,紧盯大案要案,深化部门衔接,扎实推进专项行动走深走实,有效遏制了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高发态势。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浙江省宁波市生态
近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积极利用群众举报、无人机等方式发现违法线索,坚持追根溯源,深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了一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震慑和示范引领作用,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现发布2024年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此次
近年来,赣州市生态环境局、赣州市人民检察院、赣州市公安局在全市联合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现将危险废物领域相关典型案例公布如下:案例①:步某某非法倾倒危险废物案一、案情简介2024年4月21日接群众举报反映小松镇石田河可见整片水域呈红褐色,赣州市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立即
生态环境部公布第十九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举报奖励领域):202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按照《关于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建立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内部人举报、重奖举报等机制作用,切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震慑涉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作用,贵港市以强有力的手段查处一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近日,贵港市生态环境局公布6起综合执法典型案例。案例一:平南县某石业有限公司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扬尘案一、案件简介2024年3月18日,贵港市平南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
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批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发布,其中包含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案例2件、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案例3件和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案例3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引导和促进企业自觉守法,现
8月14日,“全国生态日”前夕,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次发布一批司法保障生态环境修复典型案例,涉及种植珊瑚、认购碳汇、补植复绿和劳务代偿等多样生态修复方式。01、创新实施种植珊瑚替代修复——袁某甲、袁某乙污染环境案基本案情2022年4月,被告人袁某甲承接某公司在口岸的司机接驳点移动厕所保洁业
根据生态环境部工作部署,湖南省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加大对危险废物违法犯罪、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打击力度,开展“两打”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相关环境违法犯罪高发势头。为持续保持打击重点领域环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现公开发布三件依法严惩污染源监测数据弄
根据生态环境部工作部署,湖南省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加大对危险废物违法犯罪、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打击力度,开展“两打”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相关环境违法犯罪高发势头。为持续保持打击重点领域环境违法犯罪高压态势,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现公开发布三件依法严惩危险废物污染环境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