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关键词 :电极 ;填埋场 ;地下水
地下水污染是垃圾填埋场最严重的环境风险,这是由 于垃圾渗滤液具有渗透性,容易造成各种污染物在地下环境 中的扩散。垃圾渗滤液含有重金属、有机物、氨和无机成分 (例如氯离子和钙离子)等各种污染物。根据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水质数据,溶解有机质和氨是地下水环境中流动性 较强的典型污染物,一般以化学需氧量(COD)或总有机碳 (TOC)进行量化,通常包括挥发性脂肪酸、溶解性腐殖质类 化合物以及源自家庭或工业化学品的外源有机化合物。在地 下的超氧或低氧环境中,COD 可以通过甲烷生成过程进行自 然衰减。然而,地下水中的氨却很难通过还原过程进行生物转化,这是因为氨中的氮表现出最低且最稳定的还原价。因 此,由于垃圾渗滤液的渗漏和转移,许多垃圾填埋场中地下水的氨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
1 填埋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分析
目前,从废水或地表水中除氨的最成熟方法是同时进行 硝化和反硝化(SND)过程,该过程与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发挥的功能有关。氨的硝化作用通常是一个以氧为电子受体的自养生物过程;而后续的反硝化过程通常需要额外的碳源(硫、 氢等还原性物质)作为电子供体,最终实现亚硝酸盐 / 硝酸 盐向氮气的转化。然而,在氨污染地下水的治理中,为了实现氨氮的转化,需要对地下水中的溶解氧和电子供体进行调 节,该过程的经济实用性较差。除了生物转化,吸附、离子 交换和化学氧化(断点氯化法)等过程对水溶液中氨氮的去 除也有效。然而,这些技术并不适用于填埋场氨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尤其是长期原位修复的应用。
2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在地下水修复过程的应用
有学者认为由正极和负极组成的电化学氧化还原体系 可以为地下水中不同污染物的处理提供一种选择。电化学法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反应快和通用性强等优点,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已有研究证明电诱导氧化还原墙能够在三氯乙烯和三氯甲烷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中发挥作用。 研究表明,由铁阳极组成的太阳能电池驱动电化学系统 可用于去除模拟地下水中的各种污染物,如 TCE、Cr(VI) 和硝酸盐等物质。一般来说,电解铁离子和阴极上的电化学 还原过程使电化学系统具备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但是现有数据显示,垃圾填埋场污染地下水中的氯离子浓度呈现出从 百万分之几到千分之一不等的较高水平。针对受氨污染的地v> 下水,需要重新优化电化学系统以实现氨的转化。这个重要的信息给予我们启示,能产生活性氯(氯 / 次氯酸 / 次氯酸 盐)的电化学系统,可以用来修复垃圾填埋场地下的氨污染地下水。
3 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在地下水修复的影响因素
电生成活性氯对氨氧化的影响主要在于电极材料、电流 密度、初始 pH、氯离子浓度和共存离子等一系列因素。同 时,地下水位波动是含水层中一种常见的水文现象,如果采 用原位修复,可能会改变电极的水流与反应面积。因此,考 虑含水层中水位的波动分析氨浓度变化较为科学。现有研究 表明,初始水位越高,罐式反应器内的地下水浓度越高,产 生的活性氯也会被地下水进一步稀释。高水位污染地下水需 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活性氯的稳定浓度,氨的浓度下降速 度较慢。当反应过程达到稳态时,不同初始水位的出水氨氮 去除率是相同的,这可能是因为初始水位的变化并没有改变 电流强度(mA)与孔隙水体积的比值。然而,活性氯对氨氮 氧化转化在污染地下水的修复研究中还很少。
3.1 阳极材料影响
硝酸盐也被认为是地下水的一种污染物,因此从氨转化 为硝酸盐对地下水的修复是不利的。开始电化学氧化后,硝 酸盐与转化氨(η)的比值迅速上升,在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 活性氯氧化氨显然是主要反应,阳极上氨仍发生直接氧化。据 报道,硝酸盐的产生部分与电极上氨的直接氧化有关(如氨与阳极上吸附的自由基的反应)。电极具有较高的氧化电势,产 生较强的氧化能力,可通过直接氧化过程将氨转化为硝酸盐。
3.2 电流密度的影响
调节电流密度是控制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种简便方 法,电流密度越大,氨的去除率越高。电流密度为 20 mA/cm2 时,去除率最高,达 88 %。由于阳极附近电活性氯的浓度与施加的电流密度成正比,较高的电流密度为氨氧化提供了更多的氧化活性氯,从而提高了去除率。当电流密度超过 15 mA/cm2 时,特定的能源消耗迅速上升到价值高于 1.13 kWh/gN,这表 明,在 250 mg/L 氯化条件下,氧进化的趋势和电池电压的上升占主要因素,而电流密度小于 15 mA/cm2 是较好的选择。
3.3 电极的稳定性
在现场修复中,电极的稳定性是保证电极系统长期运行的关键。在恒电流条件下,电池电压在 7.6 V 左右波动,在电解过程中没有明显上升。系统中阴极电解后表面形成了鳞片状污垢,阴极上的垢物可以被识别为可能对电解产生不利 影响的潜在因素,幸运的是,这些垢物可以通过极性反转和阳极电解来清洗,如果在阴极上进行极性反转,电极上的污垢可以被清洗干净。
4 结语
采用电化学生成活性氯治理地下水中的氨,可以有效地转化为氮而不是亚硝酸盐 / 硝酸盐。同时,电流密度越高,产生的活性氯越多,对氨的去除效率越高,而当电流与孔隙水 体积比值发生变化时,水位的变化会改变氨的去除效率。 此外,与溶解的有机物相比,氨氮更容易受到氯介导的 活性氧化。这初步表明,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在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氨污染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应用前, 还需对现场试验进行综合评价。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化学修复作为一种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修复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对于低渗透性土壤也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是近年来土壤污染修复的热点方向之一。其主要包括电动力修复和微生物电化学修复,其中以EK为主的研究较多。本文综述了电化学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最新进展,包括电动力修复技术和微生物电化学技术。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和农业生产的日益频繁,农村地区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论述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治理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村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危害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农村地区土壤污染治理策略,旨在保护农村土壤安全。关键词:农村地
随着地球人口的增加,社会对农业用地的需求正日渐增高,而土壤污染正酝酿着一场严重的环境危机。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重金属以阳离子形式存在,通过静电作用或与配位作用形成化学键保留在土壤中。因此,最终的修复目标不仅是从土壤基质中分离出重金属离子,而且还得将其还原为零价金属态。然而,目前常
重金属单项控制技术在我国农田土壤修复中已有很多应用,但是面对复杂的土壤污染现状,缺乏基于不同风险等级的控制技术和治理体系,难以应对污染日益严重的不利局面,因此需要将各种单项修复技术进行合理的集成,形成污染耕地修复处理技术的筛选与集成方法体系。本研究基于适用于农田土壤修复的单项技术
随着我国环保形势日趋严峻,脱硫废水污泥排放量逐年增加,展开对污泥处理技术的相关研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环保意义。本文通过对燃煤电厂的污泥样本进行样本分析,对化学淋洗法、电动法、微生物法进行多方面对比,分析出使用电动法耦合微波震动法对污泥重金属回收效率高,操作简单,无任何毒副作用
砷(As)是一种备受全球关注的有毒类金属元素,并一度认为可以取代磷成为生命构成元素而受到争论。环境中砷的形态主要分为无机与有机形态,其中无机态砷主要包括五价砷[As(Ⅴ)]和三价砷[As(Ⅲ)],而有机态砷则主要为MMA(一甲基砷)、DMA(二甲基砷)和TMA(三甲基砷)。一般认为无机态砷的毒性大于有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铬盐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工艺中,因此带来了严重的铬污染。为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探索能够有效地修复被铬污染的土壤的方法,而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良好的性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作者主要根据纳米
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土壤地下水修复类项目178项。全国有119家单位获得资助,金额高达8120万元,占基金资助总额的0.44%。获得资助的项目涉及的研究领域有A(数理科学)、B(化学科学)、C(生命科学)、D(地球科学)、E(工程与材料科学)、F(信息科学)、H(医学科学)。可见我国政府不仅在资金量上,而且在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具有长期性。我国给予地下水治理技术研究高度重视,并加大了资金的投入,旨在减少地下水污染情况,保障生活用水的安全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有关部门加强重视,采取科学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笔者对几种常见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论述。
研究背景西藏地区由于近几年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旅游业的兴起,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旅游垃圾。对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在西藏地区主要还是以卫生填埋为主。而拉萨市垃圾填埋场使用接近20年,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垃圾填埋场的防渗层可能出现一些安全隐患。垃圾填埋场在使用中会产生大
摘要:地下水污染已成为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治理污染地下水工作迫在眉睫。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reactivebarrier,PRB)技术是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新兴技术,具有治理效果好、造价低廉、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等特点,能够有效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机氯化物、重金属和无机离子等。PRB技术在美国已广泛应用到工程领
摘要:我国地下水污染已呈现从点状污染向带状和面状污染发展的态势,原位钻进注入方法无需开挖、扰动小、成本低,已成为地下水修复的发展热点和方向。本文对国内外功能修复材料原位钻进注入工艺方法和设备进行了调研,重点介绍了直推式钻进注入、喷射注入、压裂注入等工艺方法,总结了各种工艺方法的特
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一口水井,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水井,这个竖井四壁有由四排木桩组成的方形桩木墙,排桩内顶套着一个方木框,以防排桩向里倾塌,反映出当时建井所采用的方法已相当科学,曾为后代广泛沿用。约7000—5000年前,凿井而饮,最早凿建水井的目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姜永海研究员针对“地下水多级强化修复技术(MET)的研究”作了专题报告,这项技术是自主研发的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新工艺,申请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际发明专利。具有高效性、低成本、易维护等优点,已在住建部科技示范项目—中办等督办腾格里工业污染场地治理获得推广和应用。
一、工作原理深层(井)曝气技术原创于上世纪70年代的英国ICI公司,这项污水处理新工艺,是以地下深井或地面高塔作为曝气池的高效活性污泥系统。做成地下深井时其直径为1~6m,井深30~100m;做成地面高塔时其直径5~30m,塔高10~30m。该活性污泥系统主要由升流管和降流管两大部分构成。原污水和回流污泥
MNA法定义地下水监测自然衰减法(GroundwaterMonitoredNaturalAttenuation,MNA),是利用污染场地天然存在的自然衰减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减小,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达到污染修复目标的一种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1999年,美国环保署对监测自然衰减的定义为:在无认人为的干预下,因场地自然发生的物理、
中科鼎实牵头承担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地下水原位修复药剂及加注系统开发和示范”项目,该项目已顺利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期考核。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填埋、工业废物、化肥、农药,以及钢铁、化工等场地的腾退,暴露出地下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多,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地下水污染修复难度大、成
2016年两会上,国务院编制了《纲要草案》提交两会审查,报告指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2017年3月5日,第
2023年4月19日至21日,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环境技术交流盛会——第24届中国环博会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泰州海陵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公司江苏艾斯蔻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艾斯蔻”)作为环博会密切合作伙伴受邀参加。本次展会,江苏艾斯蔻以“清洁我们的地球”为主题,展示
过去一年,能源领域工程项目结硕果、传捷报,通过实施高品质建设、高水平运营,一批既含“金”又含“绿”的工程成为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金沙江畔,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清洁绿电7毫秒即可“闪送”华东;沙漠戈壁,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陆续并网,
过去一年,能源领域工程项目结硕果、传捷报,通过实施高品质建设、高水平运营,一批既含“金”又含“绿”的工程成为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金沙江畔,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清洁绿电7毫秒即可“闪送”华东;沙漠戈壁,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陆续并网,
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8月16日,历史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公开招标,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拟通过公开招标方武选择含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服务商,承担长庆油田分公司所属油田生产区域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服务工作,本次选择10家服务商,对长庆油田分公司所属油田生产区域的含油污染土壤进行清挖、清掏,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关于提名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河湖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提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提名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公示根据省科技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要求,拟提名山东建筑大学为第1完成单
地下水循环井(GroundwaterCirculationWell,GCW)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技术可以耦合吹脱、空气注入、气相抽提、生物修复和化学氧化等多种修复技术,有望实现轻非水相液体(LNAPL)、重非水相液体(DNAPL)及部分无机物的同步去除。
地下水污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更是经常出现。以美国和英国为例,这些国家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下储存罐泄露,严重污染环境。欧洲国家曾做过相应的调查,废物处理所和工业泄露场所是地下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发达国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对国内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现状有了清晰地了解,并对污染场地进行了全面地梳理,制定了具体的清单,并科学评价了污染风险。
电化学修复作为一种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修复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对于低渗透性土壤也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是近年来土壤污染修复的热点方向之一。其主要包括电动力修复和微生物电化学修复,其中以EK为主的研究较多。本文综述了电化学技术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最新进展,包括电动力修复技术和微生物电化学技术。
以粤港澳大湾区某典型有机化工地块为研究对象,采用丛式井分层调查不同深度地下水苯含量,并通过分层评估明确不同深度地下水的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确定苯的修复目标值、修复范围及相应策略。结果表明:该地块上层地下水苯最大质量浓度为7440.0μg/L,下层为30000.0μg/L,说明地下水受到苯污染,且下层地下水污染程度较上层更严重。上层地下水苯最大致癌风险为6.34×10-6,下层为6.99×10-6,两者均高于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1.00×10-6;上层地下水苯修复目标值为1174.0μg/L,下层为4288.0μg/L。
摘要∶实现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是石化行业发展急需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特征污染物特点、水文地质条件、修复环境效应3个方面分析石化污染场地修复面临的挑战,预测未来石化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并提出按照污染程度进行分区修复治理的对策。
精准防治健全地块污染调查与监测体系。地块土壤污染调查是开展有效地块土壤污染防治的前提。“十三五”以来,我国地块土壤污染调查法规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