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脱硫脱硝烟气脱硫政策正文

《贵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印发 51项重点工程投资超50亿

2022-05-20 11:1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转型大气环境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民政府发布《贵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规划》具体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贵港生态环境保护九大项任务,即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协同管控,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巩固综合治理成效,保持水环境优良;强化污染管控,保障土壤安全利用;加强监督管理,推进声环境质量改善;加强生态监管,维护自然生态安全;防控重点领域污染风险,牢守环境安全底线;构建现代化体系,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同时围绕大气环境治理改善、水环境治理改善、土壤污染防治、生态建设与修复、环境风险管控、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监测执法能力建设等方面谋划了一批共51项重点工程项目,投资总规模约50.81亿元。

贵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本规划主要根据《贵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项目,是指导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

第一章 开创美丽贵港建设新面貌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

一、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2016年以来我市空气质量整体呈现好转的趋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6年的94.8%上升到2020年的96.4%,升高1.6个百分点;综合指数从2016年的3.55降低到2020年的3.21,降低0.34。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变化趋势总体为稳中向好,局部有所改善;5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和Ⅲ类,水质优良率达到100%。2020年我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33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15位。4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安全总体良好。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持续保持在“优”等级,2018年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46.96%,比2015年上升0.66个百分点。

二、减污降碳工作扎实推进

2020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较2015年减少1.58%、3.87%、34%、19%,均达到了自治区的考核任务。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我市“十三五”期间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任务为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较2015年下降20%。经初步核算,至2020年底,我市碳强度累计较2015下降30.55%,“十三五”下降目标完成率为152.75%。

三、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

我市始终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抓紧抓好、抓出成效。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指标、水环境质量指标、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等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十三五”考核目标。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深入实施大气环境治理工程,扎实开展春季攻坚行动、夏季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秋冬季综合治理行动一系列组合拳。2020年,我市蓝天保卫战打了个翻身仗,彻底扭转连续三年不完成自治区下达年度指标任务的被动局面,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和PM2.5平均浓度目标。水污染防治攻坚方面,在着力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油站地下油罐防渗改造、排污许可证管理和环境执法监管等工作的同时,于2017年底前完成了贵港市应急水源的建设。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网也逐步建立。55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已完成保护区划定工作。水污染防治纳入市政府对市辖各县(市、区)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形成共同推动落实的局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基础信息采集、全面性核实、空间信息整理、风险筛查纠偏等工作,建立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第一阶段138个地块一企一档。完成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安全利用目标任务的110.77%,完成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安全利用目标任务的133.64%,累计完成总目标任务的127.91%,2020全市农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02%。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8块疑似污染地块信息上传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并督促未完成土壤污染初步调查的疑似污染地块业主认真按照《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地块调查导则开展调查工作。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排查整治,建立问题整治清单,制定“一厂一策”,督促企业按要求开展自行监测。

四、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执法力度稳步提升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指引,环保重点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三项改革”,基本完成生态环境部门机构改革、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生态环境领域“三项改革”,生态环境机构队伍力量持续增强。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建设,组织制定《贵港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办法》《贵港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及问责办法》《贵港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贵港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不断开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工作的新局面。落实主体责任,有效加强执法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落实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改情况,环境信访案件、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督查组交办问题整改情况等纳入县(市、区)、市直部门生态环境绩效考评体系,倒逼县(市、区)、相关市直部门落实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主体责任。贵港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已成为日常商议讨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平台,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逐步加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已初步建立。“十三五”期间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811件,处以罚款9238.3万元,从源头上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效果显著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城市品位全面提升,“中国荷城”“智慧贵港”品牌亮相新时代。“十三五”期间,贵港市新增市级生态村676个,自治区级生态村160个,生态村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达到73.7%;新增52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生态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比例达到70.3%。自2017年自治区级生态县开始命名以来,我市共3个县(市、区)获得命名,命名比例达60%,位居全区前列。2019年桂平市获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我市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工业化进程起步晚,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坚持工业主导地位,持续把发展工业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加快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发展仍是我市的主旋律。在产业布局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大等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随之而来的将是污染物新增量的增加。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但各种污染物随时间累积,在局部空间集聚,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特征,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使得我市在“十四五”期间,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瓶颈期和攻坚期

“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但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难度明显加大。随着前期各项大气污染治理措施逐步实施到位,污染减排空间迅速收窄,污染物削减幅度逐年下降,同时受地理气象条件、能源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市空气质量改善进入“瓶颈期”。水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5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和Ⅲ类,水质优良率达到100%,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较为有限。我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已经到了需要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完善顶层设计,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城镇规模、提高资源节约利用等措施综合解决,这将对我市“十四五”期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有待完善。目前,贵港、桂平及平南城区仍有部分区域的生活污水还未能接入城市污水管网,且雨污分流不彻底,特别是老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区域,截污基础薄弱,污水管网覆盖率不高,生活污水直排现象仍然比较普遍。57个建制镇虽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及主干管网,但污水主管网与各家各户排污口不能做到有效连通,污水收集量有限,导致部分镇级污水处理厂未能稳定运营。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缓慢。全市主要工业园区虽已基本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但普遍存在污水管网不完善、建设推进较慢,以及管网堵塞、渗漏及雨污管网错接混接的问题。西江污水处理厂目前负荷率已超120%,但二期工程尚未开工,存在出水不达标排放的风险。市产业园区江南园、石卡园和桂平市龙门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及支管网未完善,部分企业污水未能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市产业园区粤桂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滞后。

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转运能力不足。目前贵港港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能力方面较为滞后。贵港港码头共建设有130个污染物接收设施,但均为垃圾桶,无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接收设施,贵港辖区目前也暂无一家具备船舶油污水处置能力的企业或者单位。广西鼎胤顺环保有限公司虽已运营生产,可基本满足在贵港经营船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总量,但仍不具备船舶油污水接收能力,其接收、转运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超亿吨,日均在港船舶达2000艘,但目前仍不具备船舶溢油污染事故处理能力,船舶溢油风险压力较大。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严重滞后。截至2020年,全市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17座,涉及97个行政村,但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仅为9.1%,大多数村庄仍缺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原有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和管网漏损等问题。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迎来的机遇

一、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到了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指导推动,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颁布实施“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宣布“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中国承诺;成功举办COP15大会,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倡议等,表明了中国正坚定不移的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生态环境保护步入了新的起点,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二、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度视察广西即明确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强调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和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西视察,精准概括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提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四个新”总要求和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要求,为新时代广西发展作出精准指导、指明前进方向、描绘宏伟蓝图,也为贵港市在新发展阶段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指明新方向。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列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扎实推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一步落实,为广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制度保障。

三、贵港在广西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广西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走深走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加快形成,贵港市连接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枢纽作用不断增强,辐射珠江—西江经济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作用逐步显现;贵港港综合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以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港口城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的总体目标,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激发“江”的活力,密切“海”的融通,为贵港市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带来了重大机遇。

第四节 生态环境保护踏上新征程

一、党中央国务院绘就绿色发展新蓝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二、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踏上生态文明强区建设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新目标:“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持全国一流;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美丽广西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强区进行了部署,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踏上生态文明强区建设新征程。

三、开创美丽贵港建设新面貌

《贵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显著进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机制更加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生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水陆统筹的污染防控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美丽贵港建设目标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贵港市生态环境保护机遇大于挑战。坚定2035年实现美丽贵港建设的目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优化、促进作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创美丽贵港建设新面貌。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及自治区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围绕“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以贵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生态优势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加快建设美丽贵港、珠江—西江经济带核心港口城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城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同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坚持人民为本,生态惠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以人民满意为标尺,努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与人民群众感受相一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优美区域,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坚持统筹协同,系统治理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区域、流域、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节能降碳,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精准施策,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四、坚持广泛宣传,全民行动

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强化信息公开,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着力营造公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引导和动员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步入新阶段。

第三节 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以及优良天数有明显提升,市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以及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在100%,重要湖库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区重点支流水质明显提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已消除黑臭水体不返黑返臭;土壤、地下水和噪声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等约束性指标达到自治区考核要求,环境监测、监管及应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明显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生态优势更多转变为发展优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二、规划指标

规划指标体系结合《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及贵港市“十四五”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进行设置。规划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质量改善、环境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共五大类18项指标,其中环境质量改善6项,环境污染治理5项,应对气候变化2项,环境风险防控2项,生态保护3项。

表1 贵港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113.png

第三章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优化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绿色发展

推动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底线思维,生态优先,统筹市域国土空间分布;整体上形成以生态结构为骨架,以多片的农业集中区和城镇集聚区分布为基底,以市域产业体系为动力,以市域交通系统为脉络,共同构建开放式、网络化、集约型、生态化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总体格局。构建“两屏、一脉、五核、多廊”的生态网络结构,维护山林拱卫、城水相融、城田相映的城乡生态格局。推进流域治理合作和生态环境共治共享,合理布局沿江城镇、产业建设,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向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推动流域经济与环境协同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珠江—西江绿色经济带,共建珠江—西江生态廊道。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宜居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努力建设成为山水相依、人文相伴、生态相融、美丽怡人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专栏1“两屏、一脉、五核、多廊”的生态网络结构

两屏:北部山屏和南部丘屏。北部山屏由大瑶山及其余脉构成,南部丘屏是六万大山生态功能区和大容山生态功能区与浔郁江平原相接的浅山地区和丘陵地带,其间农林交错,河谷密布。

一脉:郁江—浔江蓝脉。以郁江—浔江市域中部水系为大廊道,成为统领其他支流的蓝脉。

五核:以生态源地为核心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以平天山、武思江水库、西山、南部林地集中区和大鹏山等形成的五处重要生态源地。

多廊:依托水系形成的多条生态廊道。

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生态空间分区管控动态监测、信息共享和监管机制。推动我市“三线一单”成果应用,科学引导我市区域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经济活动,规范区域开发建设活动,为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自治区层面重点开发区的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产业布局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占用和扰动,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按照国内先进水平,根据环境容量逐步提高产业准入环境标准;凡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流域、区域开发和行业发展规划及建设项目,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在自治区层面农产品主产区的平南县、桂平市,按照保护和恢复地力的要求设置产业准入环境标准;严格限制农业开发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外的生态空间,防止过度垦殖、放牧、采伐、取水、渔猎、旅游等对生态功能造成损害,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二节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产业。以创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为目标,依托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示范县、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示范点,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物产业、农产品加工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我市作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优势,把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大力发展“文旅+”和“+文旅”新业态,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文章。

以加快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业为总体目标,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车、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船舶制造、精细化工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方向,贯彻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大力打造新能源大客车、纯电动轿车、多功能乘用车等产业链。坚持以“园区化、高端化、国际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全力推进中国(贵港)纺织服装时尚新区建设,致力建成互联、低碳、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智慧园区和绿色园区。加快建设产品种类丰富、上下游配套基本完善的家具、板材产业链体系,培育发展智能家居、互联网家装、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中国南方板材之都”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覃塘区、桂平市龙门工业园区建材、家居、新材料等绿色园区建设。强化企业清洁生产,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严格执行“两高”项目清单管理,动态监管存量、在建、拟建项目。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分类处置未批先建“两高”项目,依法依规完成已开工建设但未通过节能审查的新建、扩建、技改“两高”项目的处置工作,指导各县(市、区)落实产能置换制度、严禁违规新增产能。推进我市高能耗行业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围绕我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制定节能技术改造实施方案,大力推进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电力等传统高能耗行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改和淘汰落后产能。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要求,推进“两高”行业减污降碳协调控制。

第三节 以政策措施引导生活绿色转型

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网络,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生产企业等各级各类培训体系。拓宽生态文明宣传渠道,加快推动公众信息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运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网络舆情引导。结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纪念日活动,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和公益活动。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宣讲行动,组织实践案例宣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提倡遵守社会公德,以文明市民为准则,不在公共场合使用高分贝音响或做产生高分贝的行为,共同维护生活环境和谐安宁。

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消费。形成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生产、采购、营销、消费及物流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产品认证,引导和支持绿色产品生产。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扩大绿色采购范围,实施“节能补贴”“以旧换绿”等制度政策,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围绕衣食住行游等日常生活,广泛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机关、学校、商场、医院等公共场所,以及酒店、住宅小区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在宾馆、饭店、景区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继续推进“光盘行动”,推行节约用餐,制止餐饮浪费。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形成覆盖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环节的长效治理机制,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到2025年,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四节 实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严格控制资源利用。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调控森林、矿产、湿地、草地等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城镇低效用地,支持工矿废弃土地恢复利用,以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集约发展的模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推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实施全市节水行动,优先保障生活用水,适度压减生产用水,增加生态用水,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鼓励再生水利用;调整农业生产和用水结构,完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加快钢铁、化工等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改造,加强园区和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园区实施中水回用、废水集中处理和再利用工程;落实城市节水管理制度,提高再生水、雨水等水源利用率,推广污水回用,扩大节水型器具覆盖面。

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强化能源约束,合理确定各县(市、区)及重点用能单位“十四五”时期节能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奖励制度。完善节能标准体系,贯彻执行国家能耗限额标准。加大节能低碳产品和技术装备推广力度,推进清洁能源替代。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化综合利用,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的原则,推进蔗糖、钢铁、建材等特色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粤桂(贵港)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企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交换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秸秆等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为重点,实现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积极创建“无废城市”。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保护查看更多>绿色低碳转型查看更多>大气环境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