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政策正文

广东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附项目)

2017-01-24 11:27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VOCs排放VOCs治理废气治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强化环境风险应急能力

强化环境风险管理。组织开展东莞市环境风险源的调查和评估,摸清主要区域、流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风险底数。定期组织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及时查找风险,尽早消除隐患,将环境风险控制在较低限度。研究制定环境风险源识别方法及规范,逐步建立环境风险源分级分类标准,对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评估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开展区域、流域环境风险管理示范项目建设,探索流域或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建立GIS地图体系和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提高重金属、危险废物、化学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防范水平,提高对环境风险应对能力。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管理、环保部门直接负责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市级环保部门为骨干、镇级环保部门为支撑的环境应急网络,实现市级环境监测站具备预警监测能力,镇级环境监测站具备较强的应急监测能力。加强市区及各镇区环境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建设,并在应急指挥中心配备视频会议终端,增强可视指挥调度能力。依托市环境预警应急指挥平台,加快推进市区及各镇区环境预警应急综合应用系统的统一开发部署,建立集环境风险源基础信息和数据库、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及信息发布、环境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环境应急救援资源调度、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评价及环境应急处置后期监控评价系统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建立环境应急专家数据库,实现应急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在东莞市现有环境质量监测网基础上,推进在辖区范围重要的流域、区域,设置环境预警断面,建设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预警体系建设,加强跨界河流、水域、重要饮用水源环境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建设臭氧浓度自动监控系统和交通主干道路路边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并将其纳入到东莞市大气环境预警监测体系中。强化日常监察执法在环境预警中的作用,及时跟踪和发现污染源的环境风险隐患。按照《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及《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暂行办法》,推进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环保系统环境应急装备水平。推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演练,实现环境应急的统一指挥协调、统一资源调配、统一数据管理,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水平。

第七章强化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治水平

大力提升环境保护基础能力,构建标准、高效完善、符合新形势要求、国际领先的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管治水平。

第一节构建完善高效的环境监察体系

完善环境监察体系。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2016年起市、镇全面实施环境监察网格化、全覆盖管理。强化污染源日常环境监管,建立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抽查制度。强化环保部门与公安机关沟通协调,研究设立“环保警察”。

加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以省以下环境监察机构垂直管理为契机,深入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交通、取证和信息化等执法仪器设备配置与镇(街、园区)环境监察执法业务用房建设,全面提升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标准化建设水平。按照新修订《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和《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管理办法》,开展考核验收。根据各镇(街、园区)环境执法监督实际需求,鼓励在污染源相对集中的重点区域,将环境执法机构向镇(街、园区)延伸,完善镇(街、园区)环境监察执法体系。提高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排污申报核定工作能力,加强排污非征收管理能力建设。到2017年,东莞市环境监察分局标准化建设力争全面达标。到2020年,镇(街、园区)环境监察机构硬件建设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不低于90%。

加强执法能力现代化建设。开发移动执法系统与软件,加快推进辖区环境监察机构移动执法数据平台的建立,充实移动终端的配置,完善前段执法配备和后台业务支撑系统。建立以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结合移动式监测设备,配合嵌入式应用软件,以一线现场为综合业务信息的数据采集点和使用汇集点,采用基于无线上网支持技术的通讯设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实现跨业务数据库、跨地理阻隔的现代化移动执法,改善监察执法效果,提高现场查处效率。强化辖区环境监察机构专项执法仪器设备补充,根据环境执法监督需求配置流动执法车辆、重金属污染取证等专项设备,提升重金属污染执法监督和环境执法快速反应能力。

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在完成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的基础上,选择在全市范围内的敏感区域、工业园区设立自动监控中心,并与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联网。推动全市范围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力争2017年实现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实现重点污染源与各级污染源监控中心稳定联网且数据稳定传输。积极推进现有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现场端设备的更新改造,以列入国家重点监控范围的电力、钢铁、水泥、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为重点,建设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加装氨氮、VOCs、工业烟粉尘等监控设备。逐步推进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控系统的安装建设,增强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的连续监测监控能力,实现重金属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强化自动监控设备运行维护,保障运行经费,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营社会化,在国控、省控、市控重点污染源污染治理设施、在线监控设施等安装视频监控设备,保障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稳定、规范运行。

第二节构建国际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

建设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整合优化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辐射环境等要素,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的全市环境质量立体监测网络。科学设置河流跨镇交接断面,2016年底前完成对环保责任考核、“河长制”考核跨镇交接断面的整合、优化;2018年底前建成并运行国控、省控断面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健全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现重点污染源实时监控,逐步开展空气有毒有机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细粒子以及交通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组建大气重点污染源排放监控中心;2017年底前,各中心镇街建设1座或以上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并纳入全市监测网络;开展东莞市大气污染源解析在线监测工作,建设1个涵盖颗粒物、臭氧等关键大气二次污染因子的多参数、快速监测和解析大气污染来源的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监测站,并打造成集大气监测、分析、预警及防控于一体的立体化科技支撑平台;在VOCs污染排放源相对集中的镇街建设至少3个VOCS在线自动监测站;在全市建设1-2个空气质量路边监测站。提高土壤环境监测能力,2020年底前在全市建立不低于30个农田土壤污染和3个土壤环境背景长期定位监测点或综合监测点的土壤质量监测网络;设置东莞市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共66个为常规监测点位,其中基础点位9个、风险点位57个。

构建先进的环境预报预警体系。完善重点流域和大型湖库水质安全预警监控系统的建设。加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严格执行《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方案》和《广东省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建设方案》,由市环境保护局会同市气象局共同做好预测预报和大气重污染预警应急工作。健全土壤应急预警体系。将土壤监测纳入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加强土壤环境监管队伍与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监测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2017年底前制定东莞市土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土壤环境预警体系。

建设一流的环境监测机构。以省以下环境监测机构垂直管理为契机,科学设置环境监测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推进环境监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提高实验室硬件配备水平,加强对环境监测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分析和自动监测等领域的全程序质量管理技术体系,推动实验室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全面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质控能力建设。全面加强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强化监测技术监管与数据审核,在数据采集和传输以及平台监控上进行整合,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数据质控中心建设,建立市级数据质控实验室,提高硬件配备水平,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统一性,为东莞市环境质量考核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构建基于环保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智慧环保监测体系”。持续推进全市环境信息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组织保障,强化安全管理,力争2020年市级环境信息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全面达标。全面建立点源排放监控体系、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环保业务管理体系、环保社会服务体系、环境大数据体系以及基础支撑的“智慧环保”体系,将有效搭建覆盖全市“水、气、声、固废”环境监测一体化的物联网基础网络,并同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我市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实时掌握环境动态数据,实现环保工作由数字化管理向智能化管理的转变,全面提升全市环保管理决策水平、环境应急处置水平和环保民生服务水平。

第三节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的环保宣教体系

加强环保宣教体系建设。加强环境宣传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宣教设备功能配置加强宣教人员配备,提高专职人员业务素质。到2020年,全市建成完善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环境宣教队伍,宣教设备和手段全面实现现代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绿色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决定性作用。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全面对接“水、气、土”三大行动计划,加强环保科研能力。加强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培养环保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为环保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创新宣教途径和体制。积极推出环境文化产品、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发展、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环境教育基地等绿色创建活动;逐步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环保部门、宣传部门积极配合的学校环境教育体制;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开展与学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从整体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打造石碣檀香岛成为自然生态教育基地,完成“零碳岛”计划。建成市区环保热电厂环保教育展示中心工程。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推行绿色居住和办公,建设全市建筑能耗监测云平台中心,推广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比重,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大力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节能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延伸阅读:

广东东莞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加强重点行业VOCs污染治理(全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VOCs排放查看更多>VOCs治理查看更多>废气治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