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全文 |《长江宜昌段生态环境修复及绿色发展规划 (简本)》

2018-02-22 16: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环境修复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 突破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现代制造中心,发展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材料和电子器件及磁电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民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江海工程装备制造业。力争到十三五末,先进装备制造业总产业达到1000亿元。

深入推动军民融合战略。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远安),积极参与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产业。着力培育海洋工程、气化长江装备、安防及节能环保、磁电子等百亿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强化与各军工集团的合作对接。鼓励本地企业“民参军”,支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向国外拓展业务。搭建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军民融合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一系列平台,放大军民融合发展效应。

实施智能制造战略。改进工厂生产工序,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工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并实现减排,推进数字化生产车间示范改造,带动智能装备在汽车、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发展,支持智能装备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支持工业机器人、增财智能设备、智能传感控制等关键技术创新,加快推动汽车制造智能工艺装备、农产品加工智能成套生产线、化工智能生产线等创新发展。

实施央地企业融合。推动央企与地方融合发展,积极争取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探索在水电装备、水工机械、智能电网等领域展开合作。充分释放其技术实力优势的外溢效应,与本地产业充分融合,建立健全央企、地方企业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股权和项目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 “借船出海”,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着力加强中小微企业创业、融资、创新、市场、创业、人才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并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中小企业整体跨越。在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增量的同时,培育一批区域性、全国性知名的大企业。建立健全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的服务协调机制,推进战略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

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在省内外及世界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产业链整合,通过兼并和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在省内外、国内外实施重组整合,加强并购和投资合作。增强大型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力,推动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开展产业链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由产品制造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整合产业链,致力于发展核心环节,积极发展业务外包,向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和资本链,为配套或协作中小企业提供设计、技术、管理、市场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支持,带动中小企业提高专业化配套能力,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到2020年,培育一大批的 “专、精、特、新”装备制造企业,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3. 不断壮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

优化产业市场环境。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力度,通过政府采购等措施,扩大相关生物医药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快融资市场制度创新,拓宽市场的融资渠道,健全生物医药投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设立针对新创生物医药企业的助转贷平台,为新创生物医药企业申请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服务。

建立新创生物医药企业与新型生物医药企业的交流平台和机制,鼓励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对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创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投资;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创生物医药企业及企业创新活动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强市场监管,为生物医药产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加大科技创新保障。加大生物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引进与联合培养的激励机制,着力建设由研究机构、产业公司、政府部门组成的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共用实验室、中试车间,重点建立一批具有技术服务、咨询和研发孵化功能的技术支撑平台,形成包括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中试和临床试验、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的完整生物医药产业链。

跨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宜昌生物产业园为中心,以东阳光宜都生物医药产业园、枝江医用纺织产业园、武汉光谷生物城当阳生物健康产业园为支点,与武汉合力打造长江中游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为宜昌跨越式发展的领军产业。一方面,要增强技术革新,从化学原料药行业的改造着手,加强制剂的研发和生产,加强重点品种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行产业升级,带动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加强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发展生物医药领域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品,重点发展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化学原料药、制剂和生物技术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现代中药及相关配套产业,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研发和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力争到2020年,全市医药生产企业总数突破100家,年产值100亿元、50亿元以上企业各1家,20亿元以上企业3家,全市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到2030年达到1800亿元。

(四)构建大生态产业新体系。

1. 突出特色,做亮做精生态文化旅游。

突出精品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水电旅游名城。实施三峡品牌引领战略,形成 “三峡+X”的区域旅游品牌,依托沿线的长三峡风光、两坝一峡资源,发展游船度假、大坝揽胜、峡谷探险、山林养生、溪河漂流、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旅游。打造以两坝两岛一峡 (三峡大坝、葛洲坝、平湖半岛、西坝、西陵峡)为核心的三峡旅游新区。强化文化支撑,以三峡大坝为核心建造三峡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大坝文化;加快平湖半岛旅游综合开发,将滨水码头改造成文化休闲码头,塑造峡江生态景观门户;围绕葛洲坝建筑引入精彩灯光秀,展示中国电都特色;推进三峡坝区、平湖半岛和西陵峡观光休闲廊道灯三大组团建设,将景区景点串珠成链,辐射带动成片。同时,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向上与重庆三峡延伸展并联动神农架,向下与中游城市群延伸发展,充分挖掘沿线城市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将沿线城市旅游特色景点 “串珠成线”,开发区域互动旅游产品,培育国际黄金旅游带,精品打造长江旅游经济带。

以三峡为核心,联动开发长江三峡生态旅游带、清江流域生态旅游带、沮漳河文化旅游带,融合沿江旅游资源,构建 “大三峡旅游经济圈”。其中,长江三峡生态旅游带串联秭归、兴山,整合开发两峡一坝、高峡平湖、九畹溪、 “三峡第一湾”等旅游资源。中心城区注重建筑风格与色调的统一,突出城市总体轮廓线,重视水文化,以江南点军山体旅游资源为衬,串联城市生态绿地、滨水廊道等,塑造城市景观文化。清江流域生态旅游带串联宜都、长阳、五峰,整合开发清江画廊、天龙湾、柴埠溪、后河、渔洋河流域生态旅游区。沮漳河流域则串联枝江、当阳、远安,突出三国文化和乡土乡情,建设荆楚文化旅游区。擦亮历史文化名片,打造中华文化地标城市。重点开发以屈原文化旅游产品为龙头,以昭君文化、三国文化、巴楚文化等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针对旅游市场需求发展各类主题文化园区和文博院馆街场,大力开发文创商品、文化演艺、文化节事、传统民俗活动等各种物质文化载体,提升旅游文化品位,积极推进宜昌历史街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产业园、昭君文化博览园、当阳关公文化旅游城、远安嫘祖故里文化村等项目建设,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远安嫘祖文化节、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主题节事,打造宜昌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打造文化旅游集群区,强化文化辐射效应,加强腹地文化节点与周边交通的通达性。以秭归为核心,以西陵峡 (西段)为纽带打造屈原文化旅游集聚区;以兴山为核心,以香溪河为纽带,

打造昭君故里文化旅游集聚区;以枝江、当阳、远安为核心,以沮漳河为纽带,联动荆州、荆门、襄阳,共建荆楚文化旅游集聚区。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景全产旅游格局。以夷陵、远安、长阳、秭归、五峰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和示范区,逐步推进农业旅游由单纯观光向度假和观光结合过渡,建成旅游专业村、农业主题公园、现代农业园区、旅游农业基地等。鼓励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寨,开发建设兼具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到2020年,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4个,发展一批农旅、工旅、商旅结合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实现 “全域景区化”。同时,充分借鉴 “武汉城市圈旅游e卡通”全域旅游卡成功经验,探索开发 “宜昌全域旅游卡”,并与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等联动发展,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全域旅游卡。以产业支撑为核心培育特色小镇。以三斗坪、昭君镇、龙泉镇国家特色小镇为示范,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批以历史、物流、康养、生态、金融、文创、民俗、农产等为主题的特色小镇,重点依托宜昌大健康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在五峰、长阳、清江流域宜都地区发展生态康养小镇,培育康养产业,建设彰显 “山、水、绿、城”特色的健康服务业体系,积极推进清江国家级康养实验区和城区外贷养老示范项目建设。在秭归、枝江、当阳等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特色小镇、培育生态农业;在兴山及城区等发展文化小镇,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实施 “一镇一策”,差异化地推进小镇建设,实现 “一镇一风格”。

构建 “快进慢游”网络,打造鄂西旅游圈核心城。加强生态景观廊道的建设,打通景区联通脉络,形成 “环山滨水,连城串景”旅游景观格局。构建 “快进”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的通景公路和环线建设,加速发展城际公交和水陆联运,开通主要旅游景点直通车,实现旅游干线二级以上柏油路通车运行。完善 “慢游”体系,提升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屈原故里、昭君村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档次和接待能力,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绿道、标识系统、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住宿及餐饮服务,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深度文化体验旅游、季节性旅游等等多元化的旅游方式,围绕宜昌记忆、宜昌味道等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推出五至八日游的线路产品,延长游客逗留时间。

专栏10:生态文化旅游重点项目

1

“三峡+X”:依托三峡风光、两坝一峡资源,发展游船度假、大坝揽胜、峡谷探险、山林养生、溪河漂流、文化体验、城市休闲等多种类型旅游,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

2

全域旅游:大力推进夷陵区、远安、长阳、秭归、五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西陵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美丽乡村。

3

特色小镇:建设点军区土城乡楚韵风情集镇、西陵区南津关休闲度假旅游小镇;长阳自治县龙舟坪低碳小镇、高家堰生态文化小镇;五峰渔洋关茶叶旅游特色小镇、五峰康养休闲特色小镇、长乐坪森林呼吸特色小镇、采花茶乡风情特色小镇、湾潭中药养生特色小镇等;兴山县昭君文化古镇;宜都姚家店渔洋河民俗观光小镇、高坝镇柑桔小镇;远安县田园风情小镇;当阳市庙前镇沙河生态疗养集镇、王店牡丹文化名镇、淯溪月潭河文化休闲集镇;夷陵区龙泉生态产业小镇;秭归县水田坝离地运动休闲小镇、九畹溪生态旅游小镇。

2. 突破发展,做大做强现代绿色物流。

完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 “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铁路大动脉、港站主枢纽、空中大走廊”为格局的物流通道网络,加强铁水公空基础设施在物流枢纽上的无缝衔接,重点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加快集疏运通道建设,构建现代化立体综合运输走廊。同时,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物流压力,建设 “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快速公交+慢行系统+静态交通”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创建 “国家公交都市”。规划期间形成 “八线三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建成 “三纵五横”普通公路干线骨架网,实施轨道交通一期,建设清江画廊轨道,配套建设宜昌北高铁站、兴山站、当阳站、远安站、长阳站、五峰县站等,

完善宜昌轨道交通线网。实施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到2020年满足旅客吞吐量3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55万吨、年飞机起降3.4万架次的需求。

打造长江中上游物流枢纽城市。加快建设三峡枢纽港,打造“三城六区一中心”(即白洋港口新城、茅坪港口新城、太平溪港口旅游新镇;云池、枝城、峡口、红花套、姚家港和七星台港口新城、三峡国际游轮中心),重点加强云池、枝城、峡口、红花套、姚家港和七星台等港口作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港口的货物吞吐能力将达到1.5亿吨,港口装卸机械化率90%以上。与三峡机场物流设施充分对接,发展以水运为主 体 的“水、铁、空、公”多式联运,到2020年,临港物流水运分担率达到70%,外贸货物水运分担率达到90%。建设翻坝转运体系,缓解三峡大坝过坝能力的 “瓶颈”限制,完善 “南北分流”的翻坝格局,形成具备煤炭、矿石、集装箱、商品汽车等货物的翻坝转运功能。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区域物流合作,探索建设宜荆巴 “组合港”,向上游发展为重庆港集装箱中转港,往下游发展为上海港集装箱直达运输,搭建服务中西部和长江经济带的物流平台。

建设高端物流产业集聚基地。依托三峡翻坝中转平台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大宗物资中转、仓储和配送中心,加快推动宜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同时积极推进湖北 (宜昌)自贸区的建设。大力发展口岸贸易物流、港口服务、沿江专业物流、综合物流、航运服务、船舶工业服务等物流业务,重点发展化工物流、装备制造物流和新材料物流,构建以港口为端点、以产业基地物流、货物中转物流为特色的物流产业链。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实施物流大数据战略,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境修复查看更多>环境污染治理查看更多>环境质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