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环评机构两年内与环保系统全脱钩 治行业乱象

2015-04-19 09:01来源:半岛都市报作者:李兴丽关键词:环评红顶中介环保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6年来,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的漏洞正在经受最严峻的挑战。今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巡视情况,剑指现行环评机制下的六大腐败问题;3月25日,环保部发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方案》,直接对易发生不当利益输送的“红顶中介”开刀。在业内人士看来,改革成为解决环评腐败任性、治理行业乱象的唯一出路。事实上,“红顶中介”的退出工作已经悄然开展5年,与以往的过渡式退出“缓释”治疗不同,环保部此次开出的是一剂猛药,这种自我“断臂”的疗法能否产生疗效,仍需观察。

与不该吃的“肥肉”脱钩

“我们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的表态引人注目。3月25日,环保部发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方案》,直接对易发生不当利益输送的“红顶中介”开刀,引来一片叫好。

按照方案要求,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在2016年年底前全部脱钩,环保部门在编及下属企业聘任人员,全部退出环评机构,愿意继续专职从事环评工作的,必须与直属单位及其所属企业解除人事劳动关系。

“如果选择留在环保系统内部,所有的证都作废了。”在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连生看来,环评改革,“到了二选一的时候”。

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程序,卡住污染企业落户,是设立环评的主要目的。环评,也被奉为“环保部真正的、最大的权力”。但现实中环评主要涉及的建设单位、环评机构、评估单位和审批部门四部门之间,有着各种利益关系,让环评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事实上,为了斩断“红顶中介”与其所从属的环保部门间的利益关系,脱钩改制早在2010就开展了试点工作,但进展并不顺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环评收入占环科院所收入的70%~80% ,是环科院所收入的大头和“肥肉”,且相关工作人员多为事业编制,故地方在改革试点的推行中并不积极。试点期间,环保部出台了“柔性”的过渡政策,即环科院所的人员在新成立的公司做环评,人事关系可保留在环保局。

“从面儿上看,这个公司和环保局没关系了,但其实还是有股份等各种关系。”供职于沿海某市环科院的一位环评师告诉记者,很多新成立的公司仍然在环保局办公,“只是多了一个单位名称。”

作为环保部脱钩改制首批试点中的“排头兵”,从阜阳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简称环科所)剥离出的阜阳市格瑞环保科技咨询公司曾备受关注,但该公司总经理曹磊在4月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他们对于环评人员身份问题,也仍未解决,“多数应该会留在系统内。”

“谁会愿意为了即将投向市场的环评业务,放弃原有的福利保障呢?”上述环评师反问说。

原标题:环评机构两年内与环保系统全脱钩 治行业乱象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评查看更多>红顶中介查看更多>环保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