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关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的十个问题

2015-10-23 08:55来源:新环境微信作者:曹俊关键词:监测事权监测数据环境质量监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经费不足加上专业人员短缺,在一些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监测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由于地方财政不能全部解决监测经费,个别基层环境监测站不得不把工作重心转向了委托性监测或服务性监测,以应对经费短缺问题。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监测数据是环境决策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环境决策离不开监测数据的支持,管理措施的优劣成败,都要依靠监测数据来验证。

监测站几乎是监测数据的重要提供者,如果监测站的工作人员常常要为柴米油盐操心,无疑将给监测工作的保质保量完成增添了不确定性。

针对经费不足问题,方案提出,要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据环保部规划财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环保部已作出安排,25亿元中央集中排污费专项资金投入的重点之一,就是保障监测事权上收工作。

据估算,未来3年内,要实现事权逐步上收,总投入约需30亿元。其中,监测网络的建设完善,约需8亿元,运营维护费用,约为22亿元。有关人士透露,中央财政已经在安排这笔预算。

开展生态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的地方环保部门,以往拿到的中央财政补贴很少,基本上算是义务服务。事权上收之后,中央有了相应的财政保障,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国家仍然需要地方给予支持,地方环保有望告别无偿服务。

比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市场上相对成熟的第三方监测机构还比较少,监测事权上收中央之后,环保部还是有可能委托地方环境监测站来实施。

与之前的委托相比,随后的委托性质将完全不同,可以视作购买服务,是需要中央向委托方支付费用的。换言之,监测事权上收之后,如果地方监测站再开展事权上收范围内的监测事务,将是有偿劳动。

10.人事管理改革有哪些期待?

队伍建设一直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短板,缺人,尤其是缺专业人员。方案要求,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相关规划,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环境保护检测岗位津贴政策。这一提法,尤其是细化到岗位津贴,让监测人员感到很温暖。

在西北某市,监测设备等硬件已基本配备,但是至今未能开展污染企业监督性监测、水质监测等工作。原因何在?实际监测工作在编人员10名,空编高达8名。在有些地方,即使是在编人员,有专业背景的也是少数,难以胜任环境监测这种对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工种。

当然,这种严重缺乏专业人才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在更多的基层环保部门,监测队伍最大的困扰是,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有限的人员深感力不从心。

我们不妨来看一份地方文件,在2013年自贡市环保局《关于增加市环境监测站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相关事项的请示》中,如是写到: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迫切需求,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成倍增长:近十年来,地表水和饮用水由原来的每季度监测一次增加到每月监测一次,监测项目由29项增加至109项;区域噪声、交通噪声和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现有249个,与原来相比增加4倍;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由每年两次增加到每年4次;增加了29家污染源的在线比对监测;新增了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按省上要求每个自动监测站需应至少配备2人;还要承担全市范围内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和核与辐射监测;人手不足与快速增长的环境监测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

延伸阅读:

全面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创造更多产业机会?

原标题:独家 | 事权上收,带来多大变化?——关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的十个问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监测事权查看更多>监测数据查看更多>环境质量监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