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报道正文

伪环保假生态现象调查 绿马甲掩盖下的黑勾当

2017-07-07 09:55来源:半月谈网作者:李兴文 吴锺昊关键词:生态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环保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挂羊头卖狗肉为哪般?

一些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为何热衷于披上生态环保的“马甲”,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打着生态环保旗号可以要钱要政策,甚至骗钱骗政策;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把生态环保名头当成标榜政绩的“噱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在政策红利集中的领域,往往存在造假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打着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旗号,一方面去争取相关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躲避监管,还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生态环保示范单位能够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资金、招商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服务等方面享受扶持。各地财政也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项目建设。中部某省近年来连续拿出数千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去年,武汉市检察院反贪局披露,一个不达标的节能环保项目,在地方官员的“精心”安排下,一路绿灯拿到国家财政补贴720万元。

“评上生态工业园有一定的财税补贴,项目申报也更加容易。更重要的是,评上后在招商、外宣和汇报工作时就都有了‘噱头’。”一位曾担任县委书记的官员透露,获评生态园区、循环园区、森林城市等各类名号,是政府显性直观的生态政绩。

其二,打着节能环保的旗号承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方便推高GDP。目前,中西部一些地方产业尚未培育成熟,出于政绩考虑,政府还在维持落后产能,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地承接沿海重污染、高耗能产业。有专家指出,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密集存在于产业园的狭小空间里,无论采取哪种清洁生产和集中治污方式,均难以解决超出当地环境容量导致的污染问题。

某省级工业园区官网上赫然写着:“‘只要来xx,一切都宽松’,是我们永远的承诺。”这个工业园区多次曝出环境污染事件,被上级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时至今日,当地政府仍打着多年前确定的“省级生态工业园试点县”称号推介这个工业园。

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曹荣湘指出,打着节能环保的旗号不环保,深层原因是一些地方根深蒂固的唯GDP政绩观,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一些地方为了财税收入等因素不转型发展,同时也不排除一些地方存在官商勾结的可能,个别官员对辖区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视而不见。”

其三,戴着生态环保的“帽子”,更易钻环保监管的空子。最近,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通报,全国7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因为环保措施落实不力被环保部集中约谈,7省市1278人被环保问责,暴露出各地环保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相关部门未建立有效监管协作机制等问题。与此同时,环保部发布对28个城市的督察通报,其中,环保“花式造假”再次闯入视线,部分企业看似环保,却在监控设备和监测数据上动手脚,企图蒙混过关。

环保称号绝不是“免检牌”

如何让企业、行业、地方政府把环保称号当作一种高标准、严要求,而不仅是一个光环或是一张挡箭牌?专家提出,环保监管还需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动真格、敢亮剑;另一方面,加快去产能、调结构。

首先,动态管理,让各类生态环境示范评比名副其实。记者注意到,目前在一些地方出台的生态环境示范单位评比方案中,重申报轻监管,重评比轻处罚,有的尚未明确退出规定。

生态环保名头不能成为“免检牌”。评选机构一方面要提高评比标准和准入门槛,一方面要动态审核,严格管理。各级政府、社会组织要对评选出来的各类生态环保称号实行动态管理,对抽查存在问题的地方责令限期整改,造成严重影响的要撤销其称号。

第二,严加监管,让生态环境红线真正带电。目前,一些地方都针对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等划定了保护红线。但面对更广泛、更复杂、更长远的环保监督任务,问责利剑需时刻高悬。“划定红线不难,但守住红线还需要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李佐军说,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红线就要依法严肃处理,同时,以常态化的严格问责,使各级政府都绷紧“绿色发展”这根弦。

曹荣湘认为,戳破环保“概念泡沫”,关键要通过督察、考核、问责压实政府环保责任,环境监督执法要从单纯的监督企业,转向监督企业和监督政府并重。

第三,谨防污染园区、超排企业“穿衣戴帽”,钻调结构、去产能的空子。一些工业园区因污染问题被环保部门、媒体点名曝光后,并没有下力气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而是忙于组织正面宣传,释放欺骗群众和执法机构的“烟幕弹”。

例如,某县的化工产业园区是省级生态建设园区,2015年因为非法排污导致多起环境事故。此后,当地政府铺天盖地搞宣传,确立目标称要把这个工业园区打造成“绿色生态园”,可是“雷声大,雨点小”。2016年底,这家工业园区再次因为偷排偷放、群众反映强烈而被上级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

生态环保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标准。违法操作、监管不力的工业园区以及产能落后的企业,即使披上绿色环保的“马甲”,也要坚决淘汰。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专家认为,当前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各地应将生态环保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把生态环保产业、园区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项目的准入门槛,倒逼地方经济转型。

延伸阅读:

如何与环境违法企业“斗智斗勇”?环保执法人员这样说

原标题:披绿马甲、干黑勾当:伪环保假生态现象调查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环保查看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查看更多>环保企业查看更多>